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离壬寅年五月初五(2022年6月3日)端午节还有:
返回列表 发帖
(一)堤防建设
    经过先后共五次大规模的堤围建设,重新布局、改建、加固,使之固若金汤。其中联围筑闸工程,结束了千年水患频仍的历史。

    (二)农田基本建设
    经过先后共三次大规模的农田基本建设,促进了农田现代化耕作和旱涝保收的实现。

    (三)电气化建设
    叠滘发展电气化的进程:1.是发展中型电动排水站;2.是发展民间用电;3.是发展小型电动排灌设备(俗称轴流水泵)和脱粒机(俗称打禾机)。10500伏高压线路,连接到各个供电站和排水站。380(220)伏低压线路,遍布到田园旷野,也串联着家家户户、工厂、机关和学校。这是闪烁光芒的金网。与35.33公里河涌相映照,就象银河金网,点缀着时代的光辉。

    (四)道路建设
    叠佛公路的建成,标志着叠滘大规模道路建设的起点。接踵而来的改造村中道路,绿化、美化环境。

    (五)自来水建设
    叠滘人有史以来,饮、食、用,都是清澈而洁净的村前屋后的河水或井水。由于工业发展,使水源污染日益严重,无法效于前沿,故装设自来水,结束了惯例。

    (六)与时俱进
    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展日新月异,蒸蒸日上,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步发展。在开展“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中,乡人积极参与,出钱出力整治村容村貌。
    1.拆除占道而建的猪舍、秆屋,清理脏、乱、差的卫生死角,植树栽花,绿化、美化环境。
    2.修建村中的主干道和街巷的下水渠,铺上混凝土,实现“硬底化”建设。
    3.村村新建或改建了文化活动中心,有条件的村,还开辟了村心公园、灯光球场,开展各式各样的文化活动,倡导了活泼而健康的文明之风。江头村以其优美的自然环境,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文明建设成效卓显,率先被县、市、省命名为“文明和睦村”的称号。其后,又被评为“南海新八景”之一,冠名为“江头毓秀”。第二个千禧年伊始,叠北、叠南先后被评为“广东省卫生村”;叠南又被桂城镇命名为“文明村示范单位”的称号。以上的事实,足以证明,古乡的文明,在历史新时期中,得以传承和光大。
    4.“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建国后,叠滘的教育事业,更上一层楼。在原有普及小学教育基础上,发展到普及初中的教育,这是史无前例的。
    5.随着乡人生活的日益提高,人居环境也不断进步。昔日砖头瓦砾、蟋蟀共鸣的“烂地”,建起幢幢新楼房;难以胜数的旧屋、故居,或装修,或重建,美轮美奂,极目堪嘉。1986年开始,叠滘的农田,改变了用途,连片的房地产开发,涌现出一个又一个的新区。古乡又象千百年前一样,欢天喜地接纳着一批又一批新成员加盟。衷心祝愿他们生活安康,家庭幸福。更热切地期盼,不分彼此地一起建设和关爱我们的家园。
    综观叠滘的历史,是水生文化的历史。它的进化与发展,是与水密不可分,休戚与共。清溪绿水生生不息的血脉,在历史长河中,孕育和滋养了我们的文明与昌盛。今天,人们对傍水而居的生活模式,仍然十分依恋。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物痕迹,是社会文化的体现,它给人们所描述的,不是历史的片断,而是历史不断进步的全过程。它是人们文化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实例,又可能是南粤水乡的缩影。
    曾经哺育了叠滘水乡民众的母亲河,如今不堪重负,泛黑、发臭的河水,依然是年迈母亲的浊泪和无言的诉说。这是为工业发展而付出的沉重代价。
    面对溪滘曲流,美好的自然环境,人们依然爱之情深,又恨之切切,这是1.52多万叠滘村民的矛盾心情。他们热切地渴望着清溪绿水,蓝天白云,早日重现在眼前。
论坛开设目的:推广叠滘特色龙船文化;提供一个分享交流平台。
定位:
以民间视角发展龙船文化

TOP

第六节  自然灾害

    南海县地处珠江三角洲河网区,叠滘位于南海县的中部,屡受洪涝为患。水患发生的原因,主要是气候变化和地域位置所致。
    据清·道光十五(1835)修的《南海县志》载:“南海居西江、北江下游,实为泽国。夏秋江潦骤涨,县属居民,辄苦河鱼之疾。”
    “清明节后,潦必发而未盛。由立夏届夏至,其发必暴,其决围基亦甚急。”
    除此之外,社会因素、上游水土流失、平原发育、河道变迁、围垦是否合理等问题,都和水患有密切的关系。
    建国后,广东省人民zf根据本地区地理环境,定出每年的汛期,分为三个阶段:

    春汛——俗称桃花汛,或称春水
    时间在4月上旬至5月上旬,即清明节后至立夏节前之间。这段期间可能出现“头造水”。

    夏汛——俗称龙船水
    时间在5月上旬至9月下旬,即立夏节后至秋分节前之间。这段期间可能出现“龙船水”(在端午节左右)和“慕仙水”或称“烧衣水”(在农历七月中旬左右)。

    秋汛——俗称中秋水
    时间在9月下旬至10月下旬,即秋分节后至霜降节前之间。

    根据史料记载,本地区每年4月至9月受洪、涝威胁最大。如本地区下了大雨,又遇西、北江洪水急流直下,加上东江洪水或暴潮顶托,促使外河水位上涨,一般的,使围内雨水无法排泄,造成农田受浸;严重的,导致崩决堤围。
    此外,还有台风正面袭击或环流影响、地震、流行疫症等灾害,威胁或伤害着叠滘人民生命与财产的安全;旱情、咸潮灾害,也使农业生产遭受严重的损失。
论坛开设目的:推广叠滘特色龙船文化;提供一个分享交流平台。
定位:
以民间视角发展龙船文化

TOP

一、水、风灾害

南宋
    南宋·理宗·淳祐五年(乙巳·1245)五月,飓风大作,夜潮不退,复驾昼潮,洪水随至,陆地普遍受浸。十二月,大雪三天,积雪尺余。佛山周围,白雪皑皑。

明代
    明·太祖·洪武二十二年(己巳·1389)六月,飓风。
    明·太祖·洪武二十三年(庚午·1390)夏天,大水,禾国一片白茫茫。
    明·宪宗·成化六年(庚寅·1470)七月,飓风,损毁民房。
    明·宪宗·成化十一年(乙未·1475)六月,飓风,咸水上田,伤害庄稼。
    明·宪宗·成化二十二年(丙午·1486)五月,遭风、雷、水、雹为害,塌屋无数。
    明·孝宗·弘治六年(癸丑·1493),水灾饥荒。
    明·武宗·正德十四年(己卯·1519),飓风。
    明·世宗·嘉靖元年(壬午·1522)八月,飓风。
    明·世宗·嘉靖三十年(辛亥·1551)九月,飓风,伤害庄稼。
    明·穆宗·隆庆六年(壬申·1572),大水饥荒。
    明·神宗·万历二十九年(辛丑·1601)八月十二日、十八日,两次飓风。

清代
    清·圣祖·康熙三十一年(壬申·1692)五月十九日起,大雷雨八昼夜。
    清·圣祖·康熙三十三年(甲戌·1694)五月初六日,西江、北江洪水齐发。
    清·宣宗·道光十三年(癸巳·1833)五月、七月,一年发生两次特大洪水,稻谷无收成,瓜菜失收。
    清·宣宗·道光十四年(甲午·1834)五月,特大洪水。
    清·宣宗·道光十五年(乙未·1835)闰六月,大风雨,平地水深数尺。各行各业停顿三天,瓜菜失收。
    清·文宗·咸丰四年(甲寅·1854)五月初,连日大东风,大雨倾盆。
    清·穆宗·同治十二年(癸酉·1873)四月,飓风。五月,水灾。
    清·穆宗·同治十三年(甲戌·1874)八月十二日夜间,飓风大作,沉舟拔树,塌屋无数。
    清·德宗·光绪元年(乙亥·1875)四月二十七日,飓风,塌屋无数。
    清·德宗·光绪四年(戊寅·1878)三月初九日,雷电交加,暴风拔树,塌屋无数。
    清·德宗·光绪十一年(乙酉·1885)五月,溥利围崩决。
    清·德宗·光绪二十三年(丁酉·1897)五月,大洪水,水过基围。
    清·德宗·光绪三十四年(戊申·1908)七月初一日,丑时,飓风陡作,辰、巳刻益烈,倒树、塌屋不计其数。

中华民国
    民国四年(乙卯·1915)七月,西江、北江、东江三个区,连日霪雨,水位同时暴涨,水势浩大,清远县石角围漫顶数尺。永丰围、北江左岸各围相继崩决。其中大塘至芦苞的堤段崩决六处,决口总长1公里多。随后,洪水倒流石角围,直泻南海县各地。南海县的基围多数崩决,部分基围漫顶。水浸至十月才恢复正常。当时,各地纷纷致函香港各善团和叠滘同乡团体组织,报灾吁救,灾情获得义援。香港各善团纷纷募捐,或派船运粮、运药,到灾区散赈。直到八月中,因为善后待理,香港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建议设立“信贷局”,以便贷款给灾民复理生计。
    水灾后,流行疫症。米价暴昂,灾前每石白米为白银3元多,灾后升为7元多。
    根据广东省水利老专家麦蕴瑜叙述,“福无重至,祸不单行”,广州市大洪水淹了七天七夜。水退后,十三行(地名,即现在广州文化公园后面)发生火灾,一连烧了25条街,焚烧店铺2000余家,死伤于水火之中有1000多人。各县农村、人蛇共树,江面浮尸。辗转于死亡线上的灾民,估计超过100万人,再加上军阀混战,是广东省的空前大浩劫。
    叠滘地区,未发现有关乙卯年灾情的文字记录。我们在调查访问中,经历此劫的长者,无不谈水色变,至今仍心有余悸。据他们回忆,其时,溥利围全线漫顶,西基(茶亭附近)基面水深一木桡多。乡中一片汪洋泽国,水深封门,只有大楼岗部分地方以及村中极少数高地露出水面。人们聚于高处与鬼同眠;虽有香港等地善团赈济,无奈人多粥少,长贫难顾;缺衣少食,米珠薪挂,饿殍堪虞,乡人挣扎在死亡线上。至十月水退,又发生疫症,百姓九死一生,苦不堪言。叠南圣堂村何氏宗祠前门的内墙上和叠北东胜南约265号外墙西北角上,两处有记录了乙卯年最高水位的刻划标志。

    乙卯年最高洪水位表
    ……

    民国五年(1916)六月,天降冰雹,有拳头大小,维持时间约5、6分钟。
    民国九年(1920)六月,旋转飓风,塌屋无数。
    民国十二年(1923)七月,飓风大作,塌屋无数。
    民国三十年(1941)二月二十日,狂风暴雨,塌屋无数。
    民国三十六年(1947)六月,大洪水,溥利围,洪水漫堤顶,多要加沙包。围内水浸街巷。据《南海日报》报道,当日洪水位是30·20米(即标高2·20米)。
    民国三十七年(1948)九月初三日,大风发作,满天乌云,吹倒大树、吹塌房屋。
    民国三十八年(1949)六月初九日(7月4日),西江、北江、东江等三江水并发,特别是西江水位极高。溥利围北基铺前堤段(即现在沙竹场处)崩决。决口长50多米,水深5至6米。禾田水深约有2至3米,受浸面积1万多亩,街道大部分受浸,时间约10天左右。根据《南海日报》报道,汾江最高洪水位:7月4日31·40米(即标高3·40米);7月5日30·10米(即标高2·10米);7月6日29·70米(即标高1·70米)。
    根据叠滘乡公所和叠滘乡围董会记载:“……当即动员本乡及邻近乡众二千余人抢救,越四昼夜,更复潜水查勘。该处围底,原属沙质,是以一决如注,水势汹涌,堵塞无由,洪流澎湃,汛滥全乡,田禾房屋,悉遭浸没,农耕弊绝,工商停顿,蒸民惨苦,饿殍堪虞”。造成损失约100多万元。
论坛开设目的:推广叠滘特色龙船文化;提供一个分享交流平台。
定位:
以民间视角发展龙船文化

TOP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0年春季,阴雨弥漫,水位上涨,影响农业生产。冬季,严寒。
    1951年,多雨,禾田受涝。
    1953年,大洪水,溥利围西段漫顶。
    1955年,大洪水,溥利围西段漫顶。9月,台风,农业生产受损失。
    1959年,大洪水,因围内渍水,不能依时种植。
    1961年5月19日,第3号(6103)台风正面袭击,风力9级大雨,内河水位上涨,影响农业生产。
    1964年9月5日,第15号(6415)台风正面袭击,风力12级以上。台风过程,雨量229.7毫米,禾田渍水,损坏房屋。
    1964年9月10日,第16号(6416)台风环流影响。台风过程,雨量238.4毫米,一半以上禾国受涝。
    1966年6月,大洪水,堤围普遍漫顶。
    1968年6月27日,大洪水。后来,洪峰重叠,高水位持续一个多月,大码头堤段渗漏,后又漫顶。
    1970年8月30日,第4号(7004)台风正面袭击,风力8级。台风过程,雨量152.8毫米。禾田积水,甘蔗倒伏,猪舍倒塌。
    1971年6月18日,第8号(7108)台风袭击,风力9级。台风过程,雨量134.5毫米。禾田渍水,甘蔗倒伏,瓜菜失收。
    1971年7月22日,第14号(7114)台风袭击,风力11级。台风过程,雨量98.3毫米,禾田受涝。
    1971年8月17日,第18号(7118)台风袭击,风力11级。台风过程,雨量76.4毫米,禾田渍水。
    1972年11月8日,第20号(7220)台风环流影响,风力8级。台风过程,雨量70.6毫米。
    1974年10月19日,第22号(7422)台风环流影响,风力9级。台风过程,雨量123.8毫米。
    1975年10月6日,第13号(7513)台风正面袭击,阵风12级。台风过程,雨量144毫米。因台风袭击,吹毁电线,倒塌房屋,禾田渍水,甘蔗倒伏,倒塌不少猪舍、牛栏。
    1975年10月14日,第14号(7514)台风袭击,风力8级。台风过程,雨量73.8毫米,禾田渍水。
    1978年,夏天,大洪水,围内渍水,影响农业生产。
    1979年8月2日,第8号(7908)台风袭击,风力11级。台风过程,雨量88.5毫米。
    1983年9月9日,第9号(8309)台风袭击,风力10级。台风过程,雨量43.2毫米。
    1986年8月11日,第13号(8613)台风环流影响,连续遭受长时间的大暴雨侵袭。台风过程,雨量203.6毫米。
    1987年4月5日至7日,大雨,雨量总数187.6毫米。
    1989年5月21日凌晨,第3号(8903)台风环流影响,阵风8级。台风过程,雨量190.4毫米。
    1993年9月,连续受第15号(9315)、第16号(9316)和第18号(9318)台风影响。自17日起,10天内,阵雨总量381.4毫米。加上第16号台风登陆时所引起的暴潮,境内渍水不能自动排出,只靠抽水机排水,延误时间,造成农业生产受损失,低地面的房屋受浸。
    1994年6月16日至6月25日,由于西江、北江地区普降大雨至特大暴雨,水位急剧上涨。6月25日,东一水闸、庆云水闸、茶亭水闸,先后出现险情;洪滘水闸闸门被水压弯,及时抢救,才免受灾害。
论坛开设目的:推广叠滘特色龙船文化;提供一个分享交流平台。
定位:
以民间视角发展龙船文化

TOP

二、旱、咸灾害



明代
    明·代宗·景泰二年(辛未·1451)六月,雨雹。秋冬大旱。
    明·神宗·万历二十三年(乙未·1595)春旱。秋大旱,禾田裂缝。
    明·思宗·崇祯四年(辛未·1631)三、四月,大旱,不能种植生产。

清代
    清·世宗·顺治十一年(甲午·1654)二月,大旱。
    清·高宗·乾隆十九年(甲戌·1754)春旱。
    清·仁宗·嘉庆三年(戊午·1798)春旱。
    清·宣宗·道光十五年(乙未·1835)春旱。
    清·文宗·咸丰七年(丁巳·1857)三月,大旱。
    清·德宗·光绪八年(壬午·1882)秋大旱。
    清·德宗·光绪十九年(癸巳·1893)冬大旱。
    清·德宗·光绪二十七年(辛丑·1901)冬大旱。
    清·德宗·光绪二十八年(壬寅·1902)春大旱。

中华民国
    民国十年(1921)大旱。
    民国二十二年(1933)大旱。
    民国三十一年(1942)冬天至翌年春天,五个月大旱。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5年,春旱加咸潮,秋旱。
    1963年,大旱加咸潮。
    1971年,秋大旱。
    1972年,大旱。
    1975年,大旱加咸潮。
    1977年,春大旱。
    1978年,春大旱加咸潮。
论坛开设目的:推广叠滘特色龙船文化;提供一个分享交流平台。
定位:
以民间视角发展龙船文化

TOP

三、地震

    因本乡没有检测地震设施,故不能具体记录地震情况,下面所记录的,只是地震影响叠滘境内的日期。

清代
    清·圣祖·康熙二十二年八月二十日(癸亥·1683年10月10日)。

中华民国
    民国七年(1918)二月十三日。
    民国二十四年(1935)四月十四日。
    民国二十六年(1937)二月二十四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7年4月24日。
    1962年3月19日。
    1968年9月23日。
    1969年7月26日。
    1976年11月20日。
    1986年1月28日。
论坛开设目的:推广叠滘特色龙船文化;提供一个分享交流平台。
定位:
以民间视角发展龙船文化

TOP

第三章  基础设施建设

第一节  水利建设
    一、堤围
    (一)修筑溥利围
    清·宣宗·道光十五年(乙未·1835)建南、西、北三面大基,全长9.69公里(即石云山至深涌涵洞,是溥利围前身的一部分)。抗御能力薄弱,在洪水期间,出险、崩塌和漫顶,是经常的事。
    叠滘乡和东胜乡(虫雷岗),邻毗与共,地脉相连。于清·德宗·光绪六年(庚辰·1880)在原有大基基础上,合资兴建溥利围。
    溥利围全长16.07公里。以乐成社分界:东南方向,直到倒流涌的涌口,长度6.38公里,属东胜乡范围(其中石云山至乐成社原是叠滘范围,堤段建成后,划入东胜乡范围);西北方向,直到深涌涵洞,长度9.69公里,属叠滘乡范围。
    清·德宗·光绪二十一年(乙未·1895),加高培厚。
    清·德宗·光绪二十三年(丁酉·1897),加高培厚。
    清·德宗·光绪三十四年(戊申·1908),加高培厚。
    清·溥仪·宣统元年(己酉·1909),领救灾公所白银三千两,起科再修。
    建国后,1951年至1953年联围筑闸时,以现在珠江标准高程换算,当时的堤顶高程,大约平均是2.50米,堤面宽度,大约平均是2.00米。
    联围筑闸工程,在溥利围基础上,全面再加高2.20米左右。联围工程竣工以后,统一称为“四乡联围”,不复再称溥利围了。
    2001年冬季开始,美化堤围,昔日荒凉的堤段,将要建设成为现代化的河旁公园。因其工程完成时,超过本次修志下限期,故不列其内。
    高程注释:“高程”和“标高”是同一意思,各便其用。代号“BM”,全称是“珠江三角洲基本标准高程”,是地势的统一标准高 度。
    珠江三角洲基本标准高程,是高于黄海海平面(中国海拔的起点)0.586米。
    四乡联围在1953年自定本地标尺,以三洲水闸闸底为0起,称“读数”。是低于珠江三角洲基本标准高程2.90米。

    (二)联围筑闸的工程土方量
    1951年至1953年,进行的联围筑闸水利工程全民运动,是虫雷岗、叠滘、夏教、平洲四个乡范围的堤段大联合(联围前,叠滘的沙洲是外海小围,联围后,拼入四乡联围之内)。筑围工程土方量,是按照当时、当地常住人口,男18至50岁,女18至45岁各自义务负担,谁也不能例外。至于负责工程地段,一般以就近为主,如就近工程不足所负担的数量,则要“远征”。
    叠滘乡应负担的工程土方数量,总共140053立方米,完成实绩数143771立方米(超额3718立方米,其中叠南占514,叠北占3204)。

    联围筑闸叠滘乡完成土方实绩统计表
    ……

    (三)堤顶高程、坡比与堤面宽度
    联围筑闸后至2001年前,叠滘境内的防洪堤段,总长度8.892公里,堤顶高程,属50年一遇,超高1.00米。但沿江堤段高低不一。
    以下是代表堤段的高程:(米)
    叠滘菜市街    4.45        茶亭水闸      4.48
    庆云水闸      4.50        谢叠大桥      4.45
    洪滘水闸      4.40        桂江大桥      4.26
    桂城发电厂段  4.23        南海汽车厂段  4.24
一般坡比:外坡  1:25    内坡  1:30
一般堤面宽度:2.00米

    (四)堤围险段
    沙洲(谢叠大桥以南)段,是坐弯顶冲。当罗村沙口水闸分洪时,特别要注意防守。
    (五)决堤
    决堤,俗称崩基。民国三十八年六月初九日(己丑·1949年7月4日),溥利围北段崩决。
论坛开设目的:推广叠滘特色龙船文化;提供一个分享交流平台。
定位:
以民间视角发展龙船文化

TOP

二、水闸
    (一)水闸(窦)建设
    有史以来,叠滘境内,堤上水闸,规模大小,先后共有14座。其中有因辖围、地形等多方面的改变而改变的,也有因功能应用而改革,更有因环境关系而废置。
    2002年12月31日,有堤上水闸共5座。
    叠滘属河网地区,对于防汛、防洪、排涝、排渍、防大潮、蓄水灌溉和运输,则要依托堤围的固若金汤和水闸的自如启闭来支撑。由于时迁日远,资料乏存,对水闸的始建缘 由、工程质量等技术资料,实难查知,惟始建东窦(旧东窦)的情况,尚能查知一二。
    兴建东窦。叠滘与(虫雷)岗毗邻地域,唇齿相依,水源来自五丫口,每遇洪水,同受水患。
清·德宗·光绪六年(庚辰·1880),乡人陈树勋等人,联合(虫雷)岗人,在修筑溥利围的同时,于两地前沿地点兴建东窦,以防水患。
    东窦规模是:方型、通天、石砌、三孔(4米·5米·4米)、单向一字木闸门。当年冬季动工,翌年春季竣工。
    东窦建成后,虽然能抵御一般洪水及大潮水,但是,对于潮排潮灌,彼此因用水时间和水位高低不同而造成矛盾。为了适应需要(虫雷)岗人于民国二十九年(庚辰·1940)在高田(土名)河道,加建一座单孔,宽5.5米的水闸,名叫“塞石窦”。叠滘人于民国三十四年(乙酉·1945)在沙头(土名)河道,加建一座三孔共宽13米(4米·5米·4米)的水闸,名叫“新东窦”。这样,在正常情况下,东窦(新东窦建成后,叠滘人称它为旧东窦)闸门开放,水流自由出入,水位和用水时间,是由塞石窦和新东窦各自控制。如有洪水或大潮水,则由东窦为屏障,闸门紧闭,以策安全。不过,这是在正常情况下而言,如遇大洪水,屡有漫顶的发生。
    建国后,1951年至1953年联围筑闸,原属东窦水系河道,全部纳入四乡联围之内,新、旧东窦和塞石窦,已完成了历史使命而“解甲归田”。由于失去作用,以后逐渐拆毁。

    叠滘范围已填塞的堤上水闸一览表
    ……
    叠滘境内现有堤上水闸一览表
    ……
论坛开设目的:推广叠滘特色龙船文化;提供一个分享交流平台。
定位:
以民间视角发展龙船文化

TOP

(二)水闸出现事故
    1.1955年冬天,有一天,洪滘水闸闸门开启,水流自由出入,当时是水退。有个农民,撑着农艇逆水经过水闸入内河,籽避免逆水行艇,故意将内闸门的链扣解开,让闸门关闭,好得静水行艇。当链扣解开,闸门关闭,在瞬间,因为农艇来不及离开而被两只闸门相夹,不能出也不能入,结果农艇被夹烂,险些危及人命。
    2.1959年春天,有一天,茶亭水闸闸门开启,水流自由出入,忽然刮起大风,水位上涨,叠滘禾田将要受浸。当时叠北有一位干部,带头用绳索系着闸门,在后拉紧,慢慢关闭水闸。由于匆忙不慎,绳索压断了他的脚弓骨,要住医院医治。闸门又因跳了下斗而关不到,以致部分禾田被水浸。
    3.1987年4月有一天,茶亭水闸闸门开启,水流自由出入,水位忽然上涨,闸门中途不能关闭,农作物即将受浸。于是强拍关闸门,打烂了闸门下斗,结果还是被水浸。
    4.1995年6月5日,茶亭、庆云、洪滘等三个水闸都是闸门开启,水流自出自入。水位突然上涨,中途不能关闸门,大面积浸了农作物。
    5.1968年至1974年,由于管理不善,致使茶基、茶亭、庆云、沙洲、洪滘、二涌等6座水闸,在6年中要大维修共16次。其中大多数是强拍闸门。洪滘水闸,断了闸门柱,两只闸门自动卸下水中;茶亭水闸的外闸门,要全部更换。
    注:以上所说的水闸,闸门都是双掩门的。双掩门,只能在无水位差时操作启或闭。否则,就会出现以上的情况。
论坛开设目的:推广叠滘特色龙船文化;提供一个分享交流平台。
定位:
以民间视角发展龙船文化

TOP

三、水河
    1951年至1953年进行联围筑闸水利工程,其内容包括境内水河的整治和重新布局。但由于时代、物质、体制等一系列的关系,联围初期,境内的水利排灌系统工程尚未得到完善,特别是涝、渍问题,亟待解决。直至1958年,才进行了大规模水河建设,逐步解决科学用水和治理涝、渍问题。
    1973年至1978年,组织大兵团作战。依照原有的主要水河道为边缘框格,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实现了耕地田园化、方格化。大小河涌,纵横交错,“非”字沟(象一个非字型摆布的小水河),星罗棋布,达到了速排速灌的要求。

    叠滘境内水河面积一览表
    ……
论坛开设目的:推广叠滘特色龙船文化;提供一个分享交流平台。
定位:
以民间视角发展龙船文化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