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离壬寅年五月初五(2022年6月3日)端午节还有:
返回列表 发帖
(一)农民个体所有制

    建国前,叠滘的土地为封建地主所有制支配,即小数人占有大量的土地;还有公堂田,名义上为宗族共有,实际支配权也在地主手中。因此,地主实际掌控着农村绝大部分的土地。依靠农耕为生的贫、雇农,是农业真正的生产者。叠滘地主大抵有三种:一是以出租自有土地,靠收取地租为生者;二是除出租自有土地外,还倚仗权势低价“租入”公堂田,再以高租以牟巨利者,故称“二路地主”;三是雇工耕种自有土地或霸管的公堂田,以剥削雇工为生者,故称“经营地主”。当然,这三种类型,也有相互兼有不能截然区分的。富农拥 有耕地、耕牛,农具齐全,以自耕或佃耕部分土地,雇用相当数量的“伙记”。中农有小量土地或全无土地,以自耕、佃耕、自种为生。贫农只有简单的农具,主要是靠佃耕土地为生计。雇农则主要受雇于地主、富农从事耕作,以出卖劳动力换取报酬。地主对农民剥削的手段,主要有收取地租、放高利贷等形式。地租有活租与铁租两种,活租灾年可商议酌减,铁租则无论年景好坏,租额不得变动,故又称“死租”。租金计算方法,多采用“五五”对半分或倒“四六”、“三七”、“二八”分(大头属地主)等形式,实际上地主还常采用报大出租地面积,先收上期租,用“大斗”或加重秤砣的秤(俗称鬼马秤)收租,或用中途加租等手段掠夺更多租谷。农民偶有反抗,则以中途夺佃手段,压迫农民就范。对于有困难未能如期交租者,则乘机发放高利贷,借银一两,月息三分,也有高至五分,甚至加倍的,越是灾年债利就越高。借债者还得以田地、房屋或实物抵押,因无力按时还贷而被夺去家产以至儿子的事常有发生。此外,农民还得承受无偿劳役和交纳数不尽的捐税。

    1950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公布。1951年8月,土改队进驻叠滘,率先在叠北开展工作。土改工作,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清匪反霸,退租退押。
    第二阶段,划分阶级,没收分配。
    第三阶段,复查补课,查漏纠错。

    叠滘土地改革运动于1953年全面结束。土地改革的完成,不仅使叠滘的农民免除了世代背负的苛重地租和赋税,更重要的是彻底废除了封建地主所有制,建立了农民个体所有制,实现了农民千百年来期盼“耕者有其田”的夙愿,真正做到翻身做主人。同时,还调动和鼓舞了农民极大的生产积极性,迅速掀起了兴修水利,增加生产的高潮。叠滘稻谷总产量1953年比1949年增长21%。
论坛开设目的:推广叠滘特色龙船文化;提供一个分享交流平台。
定位:
以民间视角发展龙船文化

TOP

(二)农业生产合作社所有制

    叠滘的农业生产合作社所有制的建立,经历了互助组、合作社两个进程。互助组在生产经营上仍是各自独立,只是在某些生产环节上进行劳力或畜力、农具等方面的有偿互助;合作社则是土地和劳动力,耕牛、大农具入社,由合作社统一经营,统一收益分配。

    1952年3、4月间,叠北东胜村梁祥、潘早等六户农民,率先成立叠滘第一个临时生产互助组,梁祥任组长。临时互助组主要在农忙时,通过互相帮工,或以农具、畜力折工互助,不误农时解决农业生产的难题;农忙结束后结算工数,不平衡的由负方补回工价。紧随其后,叠南圣堂村卢池、麦妹、郑金(女)、陈顺妹(女)、陈世荣、梁玲等六户农民,也成立了互助组,卢池任组长。

    1955年到1956年,叠滘的农民组织起来,走合作化共同富裕的道路。在农会的领导下,经过宣传教育,串连发动入社自愿,报名申请的基础上,确定入社对象;召开入社对象会议;评定入社土地产量,作为参与土地分红依据;评定耕牛、大农具等折价;评定劳动项目工分以及按入股产量,劳动工分总值比例;计定社员交纳生产股金等。最后制订社章,开展生产。叠滘先后建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25个。

   不久(实际合作社成立不到一年,未进行过年终结算分配),农村中掀起农业合作社高级化运动高潮,并在1956年末,全乡实现了农业生产合作社的高级化,叠滘完成了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任务。其时,全乡共有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8个。

    高级社是在初级社的基础上,将土地(包括禾田、鱼塘、果园等)、耕畜、大中农具及原初级社的积累统归社有,统一经营,共同生产,按劳分配,不再有土地分红报酬了。土地归社所有之后,提取耕地总面积的5—7%,按人平均分给社员为自留地,作为种植蔬菜、禽畜饲料等生产用地。对丧失劳动力又无依靠的孤寡老人和残疾社员(俗称:五保户),采取吃、穿、烧、用、葬的“五保证”措施;对人口多、劳动力弱的困难户和困公受伤的社员及妇女生育等,由公益金予以补贴、补助。
论坛开设目的:推广叠滘特色龙船文化;提供一个分享交流平台。
定位:
以民间视角发展龙船文化

TOP

(三)人民公社所有制

    1957年夏季,叠南、叠北分别成立奋斗集体农庄和前进集体农庄。1958年8月,毛主席在赞扬河南省首创人民公社的同时,发出了“人民公社好”的号召。9月,在“共产主义是天堂,人民公社是天梯”和“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等口号宣传下,一夜之间实现了人民公社化,叠滘属上游人民公社辖下的生产大队。人民公社组织建制,是公社管辖生产大队,生产大队管辖生产队(建社初期,曾一度实 行过“组织军事化”,以公社为团,大队为营,生产队为连,但时间很短)。这种组织关系,一直维持到1983年,才宣布废止。

    在生产经营和收益分配上,人民公社之初,把终极理想目标变作眼前的行动,走了一段弯路。其时,实 行单一的公社所有制,以“刮共产风”的方式,把土地、鱼塘、果园、耕畜、生产设施、大农具以至社员参加合作社时的入社股份基金,全统归公社所有,社员的自留地和自有零星果树、自养猪也收归集体,实 行高 度集中的统一经营;在分配上,实 行供给制与工资制相结合;在公共饭堂吃饭,不收钱;工资分5—7个等级。每月评一次,按政治觉悟、劳动态度、劳动强弱、技术高低等自报公议,大队批准,由公社统一发放。大抵每个劳动力,月发工资5—8元。单一的公社所有制,造成穷队富队大拉平,生产好坏分配也一样,这样严重挫伤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

    1959年春、夏间,中央颁行《关于人民公社管理体制若干规定(草案)》,开展以纠正“共产风”为中心的整风整社运动。实 行“两放三统一包”,就是公社下放权力:将土地、大农具、耕畜及农用生产设施等及与此相应的管理权下放大队,实 行以大队为基础的三级管理,三级核算体制。生产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拥 有统一计划、统一经营、统一分配以及兴办工副业和公益事业等权力;生产队是包产单位,对土地、耕畜、农具、劳动力有固定使用权(称四固定),有3—5%的土地机动使用权,完成大队的包工、包产、包成本后,超产和节省的成本归队支配(三包一奖),还可以经营小型副业;恢复社员自留地,允许社员业 余饲养家畜、家禽及从事家庭副业。

    1961年6月,贯彻中央《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简称六十条),解决了“共产风”的大量问题,尤其是撤销了公共食堂,取消了供给制。1962年2月13日,中央下发了《关于改变农村人民公社基本核算单位问题的指示》,宣布并实 行“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实 行以生产队为基础的三级集体所有制”。将生产资料所有权、使用权、经营管理权、劳动力支配权、收益分配权都下放到生产队。同时,恢复“三包一奖”和定额管理,从而使农村经济逐步摆脱困境,得到恢复和发展。由于这一体制比较适合生产力发展,所以,后来虽仍受“左”倾思想,尤其是长达10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的干扰、破坏,直到公社体制撤销前,一直再无变动。

    叠滘建国后农业生产收益分配决算表
    ……

    叠滘建国后农业生产收益分配决算表(附表)
    ……

    叠南建国后农业生产收益分配决算表
    ……

    叠南建国后农业生产收益分配决算表(附表)
    ……

    叠北建国后农业生产收益分配决算表
    ……

    叠北建国后农业生产收益分配决算表(附表)
    ……

    国民生产总值表统计表
    ……

    股份合作制股民分红情况统计表
    ……

    叠滘建国后粮食收支情况表
    ……

    叠南建国后粮食收支情况表
    ……

    叠北建国后粮食收支情况表
    ……
论坛开设目的:推广叠滘特色龙船文化;提供一个分享交流平台。
定位:
以民间视角发展龙船文化

TOP

(四)双层经营体制

    改革开放以后,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最先在农业生产中,力求把责、权、利统一起来,以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因而逐渐出现家庭联产承包经营的责任制形式。不宜分包到户的,则仍由生产队统一经营,这就形成了家庭与生产队(后为经济社)统分结合、同时经营的双层经营体制。

    1983年,人民公社体制撤销后,逐步建立和完善地区性的经济合作组织:原公社(后称区、镇)称经济联合总社,原大队称经济联合社,原生产队称经济合作社。这些经济合作组织中,虽然仍存有“联”、“总”等称谓,但均为各自独立经济法人,均按各自的权属范围进行经营管理和收益分配,不再存在相互隶属和逐级过渡的关系。它们的所有权属各不同,但却有共同的主要任务。即:维护土地公有、管好社内土地、管好集体固定资产和农业基础设施;签订和管理好各项经济承包合同;经营好原有集体企业,发展各种经营,推动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为家庭经营办好由集体统筹的事项,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统一筹划农业基建事项,努力改善生产条件;保证国家各项任务的完成;管好用好集体资金,搞好集体收入的再分配;兴办公益事业;积聚集体资金,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保护农村生态平衡。

    1985年秋,叠滘全面实现农业生产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不少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进入集体企业或经营其他产业,使家庭经营与集体经营互相促进,不但使众多农户先富裕起来,集体经济也不断壮大。到2002年止,叠滘共有大小企业265间。

    叠滘双层经营体制下农村经济总收入及分配情况表
    ……

    叠南双层经营体制下农村经济总收入及分配情况表
    ……

    叠北双层经营体制下农村经济总收入及分配情况表
    ……
论坛开设目的:推广叠滘特色龙船文化;提供一个分享交流平台。
定位:
以民间视角发展龙船文化

TOP

(一)作物种类

    1.粮食作物

    1)水稻

    叠滘农田种植,历以水稻为主。宋、明两代以后,成沙造地日增,可供垦殖的土地不断增多,迎来了一批批因避乱南迁的先民。从明代开始,叠滘人建村立岸和逐渐完善筑基护田、建窦调水的水利设施,美称为“九龙入洞”;懂得利用潮汐长退,灌溉农田,取得收获恒丰。建国后,强调“以农业为基础”和“以粮为纲”,水稻种植面积,一直占总耕地面积90%以上。改革开放以后,农业生产逐渐进入市场经济,水稻产值不高,种植面积下降,蔬菜的种植面积增加。

    叠滘建国后水稻种植面积和产量统计表
    ……
论坛开设目的:推广叠滘特色龙船文化;提供一个分享交流平台。
定位:
以民间视角发展龙船文化

TOP

2)小麦

    叠滘种植小麦,是在晚造水稻收割后播种,来年春季收割。故老相传,叠滘清代年间,已有人种植小麦。建国后,1956年恢复种植,但面积不多。

    20世纪70年代强调“以粮为纲”,大力推行冬种小麦,并不断增多。春收面积,最大的是1978年,达3411亩,占禾田种植面积47.5%。多年实践表明,冬种小麦对粮食生产起不到积极作用,反而造成两造水稻生产季节紧迫,使土地瘦瘠,地力下降;小麦的产量也不高不稳,直接影响稻谷产量。到1982年,冬种小麦完全停止。

    叠滘建国后小麦种植面积和产量统计表
    ……
论坛开设目的:推广叠滘特色龙船文化;提供一个分享交流平台。
定位:
以民间视角发展龙船文化

TOP

3)薯类

    番薯。叠滘以秋植番薯为多,在晚稻秧地或旱地种植。在建国前,品种多为本地种;有60日薯、不过坜、双皮黄、红皮薯、香水薯等。20世纪50年代,推广禺北白、大藤白、台湾薯、五爪薯、四会种、大叶红心薯等。20世纪60年代,推广广薯3号、5号、7号、澄薯29号、普薯11号、北京2号、6号、四季红等。并开始采用选种育苗新技术,运用水平种植,起高坜(畦),施足基肥,重施结薯肥,合理密植,培土提蔓等栽培新方法,使产量逐年提高。向来叠滘番薯种植面积不大,收获多作为猪、鹅等禽畜的饲料。在20世纪60年代,经济困难、粮食短缺时,一度成为人们食粮。改革开放以后,人民生活不断提高,随着饮食文化的回归,注重饮食健康,精粗搭配,出现粗粮细造的番薯饼和点心。番薯的市价,一直高于稻谷。

    马铃薯,叠滘人称“荷兰薯”。叠滘人种植荷兰薯面积不多。多作蔬菜食用或作制造点心、饼食原料。20世纪60年代前,由于南方不易留种,每年种植时,薯种大都从黑龙江、内蒙、河北、山西等省调运而来,以整薯或切块种植。后来,曾有过自留薯种,但必须在春节后,贮藏在冷库保管。终因成本高,效益低而停止。

    山薯(木薯),叠滘种植山薯的面积不大,多作杂食用。

    参薯,叠滘一向都有种植,品种有红、白皮之分,作蔬菜食用。

    淮山薯,叠滘种植不普遍,多作药用。

    叠滘建国后番薯种植面积和产量统计表
    ……
论坛开设目的:推广叠滘特色龙船文化;提供一个分享交流平台。
定位:
以民间视角发展龙船文化

TOP

4)玉米

    玉米,叠滘人称“粟米。建国初,普遍在花生、番薯、秋植蔗地进行间种,面积不多。品种有:金皇后、矮脚粟、糯米粟、高脚粟、河北白马牙等。1960年后,推广双杂交种、双跃、维尔等品种。改革开放后,引进美国甜玉米。随着市场需求量增加,叠滘曾出现过连片种植。
论坛开设目的:推广叠滘特色龙船文化;提供一个分享交流平台。
定位:
以民间视角发展龙船文化

TOP

5)豆类

    叠滘种植豆类的品种繁多,但种植面积小,作杂食为主。品种有:白豆(黄豆)、黑豆、青豆、绿豆、红豆、眉豆、竹豆、赤小豆、扁豆、蚕豆(兰花豆)、豌豆等,种植以间种为多。蚕豆、豌豆属冬种作物,利用晚稻收获后,11月中下旬下种,翌年3月收获,是豆、肥兼收的作物。蚕豆有兴宁早熟种;豌豆有四川豌豆、草原豌豆、红花豌豆等。20世纪60年代,种植面积较大,以后逐年缩减。1981年后,停止种植。
论坛开设目的:推广叠滘特色龙船文化;提供一个分享交流平台。
定位:
以民间视角发展龙船文化

TOP

2.经济作物

    1)甘蔗

    叠滘种植甘蔗有两类,一是果蔗,二是榨糖蔗。果蔗有黑蔗、肉蔗和竹蔗三种,竹蔗多为药用,种植不普遍。

    据史料记载,叠滘在清代,已有人种植甘蔗。当时“……村外则瓜地蔗园,青畴绿陇,源泉灌注”。故老相传,叠滘历史上所种植的多是果蔗。建国以后,在计划经济的主导下,每年各生产队均有糖蔗的派购任务。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叠滘种植甘蔗面积有所扩大。由于种蔗与粮争地、争肥,若遇台风频繁的年岁,甘蔗倒伏折断,直接影响产量;由于收购价格低,经济效益有限。当时我们戏称:“种植甘蔗是叉烧的味道,垃圾的价钱”。

    叠滘建国后甘蔗种植面积和产量统计表
    ……
论坛开设目的:推广叠滘特色龙船文化;提供一个分享交流平台。
定位:
以民间视角发展龙船文化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