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离壬寅年五月初五(2022年6月3日)端午节还有:
返回列表 发帖
第五章  旅外同胞

    叠滘,是南海县侨乡之一。旅居国外的华侨及旅港、澳同胞约有1195户6102人。他们都是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与我们同气连枝,一脉相承。虽远离家乡身居海外,但心怀故里,爱国爱乡,人所共知。叠滘乡悠久的文明历史,有他们亲手写下浓重的一笔。
论坛开设目的:推广叠滘特色龙船文化;提供一个分享交流平台。
定位:
以民间视角发展龙船文化

TOP

第一节  为谋生计,离乡别井

    乡人去国的历史久远,而大批向外移民,还是在鸦片战争(1840)以后。当时,由于资本主义列强的入侵,迫使小农经济与家庭小手业相结合为特征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成为列强瓜分中国的条文。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风雨飘摇,百业萧条,民不聊生,失业贫困者为谋生计而被迫飘洋过海,彼岸求存。第二次是在抗日战争时期(1938至1945),当时,战乱兵荒,水灾频仍,生活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乡人,不少忍痛背井离乡,外出求生。他们有的逃到香港、澳门后再远涉重洋,而更多的留在香港郊野——新界、粉岭、西贡等荒芜之地,垦荒种植,流离失所。正如日常所说“人离乡贱”。他们含辛茹苦,栖居木屋茅寮,白手兴家,艰苦创业。

    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他们略有积蓄,或有相应的条件,就移居市区,从事小贩和商业活动。叠滘旅港、澳同胞中,从事饮食服务行业者居多。在商海中,他们守信开诚,经营有道,起早摸黑,艰苦卓著,不断辛勤积聚资本财富,不少人成了殷商巨贾,财杰富豪。
论坛开设目的:推广叠滘特色龙船文化;提供一个分享交流平台。
定位:
以民间视角发展龙船文化

TOP

第二节  敦睦桑梓,凝聚乡情

    旅外同胞视家乡为“父母之邦”,是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自然而然地留下深刻的印记,赋予浓厚不灭的乡情。“乡情”,对于每个客居异乡的赤子更是弥足珍贵,不离不弃。所以,团结里人,联络情意,凝聚乡情,遇危难休戚与共,守望相助;在顺景中,相互促进,共享欢乐。“敦睦桑梓”,真正成了旅外同胞的共同愿望。为了同胞们旅外的相互照应,相互提xie及同筹善举,同胞们秉着敦挚的意念,早有组织同乡会的意愿。

    民国27年(1938),日军陷粤,叠滘百业停顿,壮者四散,部分老弱沦为饿莩。旅港同胞恻隐桑梓危难,心急如焚,在得男茶楼召集同乡共商善举。会议中成立了“紧急劝募赈济会”,一致公推周颂朋为主席,麦少轩、陈炳谦为理财委员,麦卓群、江碧堂、麦炳、罗淮为劝募委员。会后,同乡分队出发,向同胞及华侨募集善款,以供家乡作长期施赈之用。这次会议中,江碧堂等倡议乘时组织同乡会,以便开展劝募工作,兼谋其他福利项目,与会者深表同意,但因救助事急,劝募工作纷纭未及细议,不久香港亦告沦陷,遂暂搁置。

    日军投降后(1945),乡人纷纷返港,百业重光。倡建乡会之事重提,又复盛极一时,终因缺乏领头人而复归沉寂。

    民国36年(1947),有一同乡名叫李铁,在酒楼茶室打工,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其母在九龙某号租一床位栖身。李铁染病,在其母处调理,同屋居者不谅,在李铁病危时更强胁其母把他移出屋外,置于骑楼底下。李铁忽然病逝,其母惶恐无措,急往深水埗寻亲觅友筹款料理后事。岂知回来时,卫生局已将尸体运走。母子亲情,惨当死别。遇此意外,其悲怆为何如耶?幸得同场工友及工会怜悯,协助办理后事,安葬之日,除了其亲人及工友外,何以珠还发动同乡前往送殡。事后,同乡们感慨不已,目睹李铁死事,当病危之际,孤苦凄酸,倘乡人如果有组织,当可各尽相助力量,不致死者有此临危惨象矣。经此一事,更坚定了乡人组建乡会的决心。

    戊子年(民国37年·1948)春节将至,何以珠计划举办同乡春节联欢宴会,进而共商筹组同乡会之事。他首先征得陈炳谦同意,陈汝炬赞成,何文谦为联欢宴会撰写启文,传送各同乡签名作为发起人;江显彬首先响应,李根自愿承担四处奔走联系同乡的工作,得到多数同乡赞成。最后决定于民国37年正月初十日(1948年2月19日)举行第一次春节联欢大会。

    联欢宴会设在武昌酒楼,筵开十余席,济济一堂,热闹场景前所未有。时任叠滘乡长陈圣道亦到会参加。当举杯交错之际,乡人欢声笑语,心潮澎湃,尽显乡情之融洽,同乡之团结精诚。席间,何以珠讲述了组织同乡会的目的和意义,获得众人认同。周兆铭更声言:在组会过程中,碰到任何困难,可与他商议,他将一力支承。众望所归,大家都盼同乡会早日成立,惟当日时间关系,未能即席商定办法,有关事项容日再议。当晚的春节联欢宴在欢乐、愉快的气氛中尽欢而散。

    其后,由发起人举行会议,成立同乡会筹备委员会。借用武昌酒楼为临时办事处。

    经过各筹委的努力,众乡人积极支持,筹备委员会决定9月22日正式开始按章入会登记,各筹委分几路到港、九各地开展入会登记。三日后会员登记已达300余人。期间并得到热心乡人捐款,于香港高昇街18号四楼租赁会址。以周兆铭等7人,领衔呈送有关成立同乡会的申请。经香港华民政务署数次传询,于年末终获批准。筹委会遂即召开特别会议,按章选举理事会董事,陈炳谦为名誉会长。推选出“旅港南海叠滘堡同乡会”首届理事会理事11人,候补理事2人,监事会监事5人,候补监事2人。最后由理事、监事会选出:理事长周兆铭,副理事长江显彬。何以珠兼会务组,江概兼财务组,周兆铭兼教育组,庞维樵兼交际组,李宝初兼福利组,孔华兼宣传组,黄隆兼游艺组,陈汝炬兼文读组。理事何云益、江檀,候补理事黄胜锡、卢开伯,监事长梁赞,副监事长陈达浩。陈达浩兼稽核组,庞维强兼风纪组,监事李秋、招瑞棠,候补监事孔伟良、何枋。

    在讨论开幕日期时,与会者一致认为,同乡会得以成立,孕育于去年元月初十所举办的春节联欢会为溯本追源,一致决定该日为同乡会成立开幕庆典日,即民国38年正月初十日(1949年2月7日),庆典设于武昌酒楼。

    志庆之日,武昌酒楼张灯结彩,备极堂皇,盛况空前。前来观礼道贺的侨团机构,络绎不绝,车水马龙;欢声雀跃的叠滘旅外同胞,满怀激情与希望,共同见证敦睦桑梓的乡情港湾“旅港南海叠滘堡同乡会”走出坚实可喜的第一步。
论坛开设目的:推广叠滘特色龙船文化;提供一个分享交流平台。
定位:
以民间视角发展龙船文化

TOP

第三节  休戚与共,血浓于水

    叠滘旅外同胞,虽远离家乡身居海外,但心怀故里,“惟桑与梓,必恭敬止”,至赤至诚。多少次天灾人祸,乡人危难,他们总是感同身受,及时施以援手,纾解民困,“敦睦桑梓”的浓厚乡情纽带,把旅外同胞与家乡人民,时刻紧密地连在一起,休戚与共,血浓于水,光耀千秋。

    远在1915年6月,惊世乙卯年大水灾浩劫。西、北江沿线所有基围或崩决,或漫顶,殃及整个珠江三角洲,叠滘一片汪洋成泽国,乡人饿莩遍野为鱼鳖,苦不堪言。叠滘旅港同胞闻讯后,紧急加入香港各善团、商会所组织的赈灾活动中,积极募捐,筹集善款。纷纷派遣船只运粮、运药赈济乡民,纾解燃眉之困,救桑梓于水火之中。乙卯年水灾是空前浩劫,水浸一直延续至10月份,曾经历此劫的长者,每忆当时的惨况,无不“谈水色变”,刻骨铭心。在这长达5个多月的赈助救灾中,旅外同胞不遗余力,功高至伟,协助叠滘劫后余生,重建家园。

    1938年10月,日军陷粤,乡中百业凋零,青壮者四处逃散,老弱妇孺饥寒交迫。旅外同胞念切枌榆,急谋救助,即在得男茶楼召集会议共商善举,组织成立叠滘旅港同胞劝募赈济会,大家一致公推周颂朋为主席,麦少轩、陈炳谦为理财委员,麦卓群、江碧堂、麦炳、罗淮等为劝募委员。席间周颂朋身先士卒捐款2000元。会后,各委员分队出发,分别向香港同胞、各华埠侨胞紧急募捐,筹集善款。在此危难之间,旅港同胞为救乡亲于水火,日夜辛劳,到处奔波,不遗余力;他们感同身受的劝募演讲,使乡侨同胞感动不已,慷慨解囊,积极捐输。上至殷商巨贾,认捐1000元;下至挑担卖菜,走街卖烟小贩等升斗市民都捐出10、20元,乃至1元几仙,纷纷各尽所能,集腋成裘。不日,遂筹得善款共15263.52元(国币),其中:香港11628.52元,中美洲215元,吉隆坡1120元,广州湾2300元。劝募赈济会先致函叠滘墟源丰米机东主黄粤民,委托其为义务施赈代理,又派麦炳向乡公所孔远程等转达旅港同胞赈灾义举。其时,黄粤民等已查出乡中断炊者1000余人,半粥充饥者4000余人(当时叠滘乡常住人口9816人),此前,他们已施粥派饭多月,终因财力不济,于10月初告停。民国28年12月24日,黄粤民复函香港,劝募赈济会得知乡中境况,即把全部善款拨回家乡,立即展开赈济,以解乡人燃眉之急。与此同时,叠滘乡中也开展赈捐活动,共筹得善款5536.68元(国币),稻谷13000司斤。两地共筹得善款20800.20元(国币),稻谷13000司斤,善款及稻谷换购成白米32584.50司斤,从1939年底开始,向急难乡民定期赈济白米,至1940年4月止,全部发放完毕。

    1949年初夏,豪雨成灾,江水暴涨。始筑于清·光绪六年(1880)的溥利围乃叠滘防洪屏障,虽历经几十年不失,是岁水势益急,各段堤围险象横生,危殆万状,众乡人数日守护抢救,略过危机。怎知,7月4日(农历六月初九日)凌晨,溥利围北基铺前堤段(即今沙竹场处)陡告崩毁,决口长50多米,水深5至6米。当即动员本乡及邻近乡众2000余人奋力抢救,越四昼夜。潜入水下查勘,该处基底原属沙质,是以一决如注,水势汹涌,堵塞无由;洪流澎湃,汛滥全乡,禾国房屋,悉遭浸没,农耕弊绝,工商停顿;灾民惨苦,饿莩堪虞。旅港叠滘堡同乡会,得悉家乡水灾,即召集乡侨,于武昌酒楼紧急商讨,与会同乡,心急如焚,情绪激昂,主张发动劝募赈济,救死扶生于桑梓更为关切。同乡会即席决定,由全体理、监事签名负责,组成四个分队开展劝募筹款工作。次日凌晨,各已募集善款4000多元。翌日,叠滘乡公所派代表xie函到港,再行呼吁募赈。当晚集会详细报告乡中水灾实情,并指出当务之急是堵口复堤,以免决口继续扩大,秋澜更酿巨灾。与会者均明白“亡羊补牢”,杜绝潦水复辙,保乡安民之要义。同乡会决议,把几番募集得的赈灾善款共6113元,全数移拨救基复堤之用。由乡公所到港代表向乡侨进一步解释。据历史资料反映,此次决堤,受浸面积达10000余亩,时间长达10天之久,造成损失估值100万元以上。
论坛开设目的:推广叠滘特色龙船文化;提供一个分享交流平台。
定位:
以民间视角发展龙船文化

TOP

第四节惠及家乡,赤子诚心

    叠滘旅外同胞,素重乡情,历来积极支持家乡发展,促进文明进步,立下汗马功劳。多少次乡中谋划大小公益事项,他们闻风而动,慷慨解囊,积极赞助,惠及桑梓。

    叠滘水乡,又是世代书乡。乡人素重教育,由来已久。崇文尚学,为国育人,诗礼传家是叠滘乡的优良传统。民国初,孙中山先生倡导科教兴邦,推行国民新教育。1924年里人陈俊朋,率先在潭头坊郡丞陈公祠举办德、智、体兼顾发展的新型学校——叠滘小学校。成绩卓显,逐渐受到乡人欢迎。后因入学生员激增,校舍欠缺,乡人商建新校,得到旅外同胞及各届人士积极响应,踊跃认捐。在这新校筹建过程中,同胞们各尽所能,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认捐新校课室的,有认捐教学设备的;周颂朋慷慨捐出他在家乡涌表坊开办的培基义学和相连的藕塘及田地作新校址,还出2000元(大洋)认捐新校大礼堂。旅外同胞为发展家乡教育事业,贡献良多,尽心尽力。历经各方人士热心关怀和不懈努力,遂于1934年冬,建成一所设备完善,颇具规模,在当时全县堪称一流的新型乡村小学——叠滘小学校。其时,广东省教育厅厅长、教育家许崇清题书校名(至今真迹尚存)。

    建国后,旅外同胞对于家乡的民生工程,公益事业无不积极支持,热情有加。1961至1962年间,供电系统的建立,从此家家点灯不用油;1965年叠滘公路的开通,到1984年拓宽改造铺设混凝土路面,为繁荣经济开创达道通津;1984至1985年河水污染日益严重,为确保生活用水的卫生标准,全乡铺设了供水管网,家家用上自来水。凡此种种,家乡各种基础设施的建设,旅外同胞无不闻风而动,一力支持,为改变乡人生活环境,促进叠滘繁荣的无私奉献,卓显桑梓隆情。

    20世纪60年代,受“大跃进”的大干快上的浮夸风影响,加上不断的自然灾害,使农业连年减产,粮食严重短缺,人民生活用品奇缺,部分年老体弱者,因吃不饱而患上水肿病,甚至死亡。为了解决家乡的困境,支援农业生产发展,旅外同胞不畏艰险,捐赠大量化学肥料,农业机械和汽车,默默奉献。

    1976年,粉碎“四人帮”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时代观念的更新,被压抑多年的乡梓浓情被彻底解放,旅外同胞心情舒畅,热心家乡公益事业,更踵事增华,给一点阳光就灿烂。他们乐助捐资建文化室,筑观龙亭,修桥整路建牌坊;各村复造龙船,重办端阳竞渡,赛龙夺锦的群众体育活动,再现叠滘民俗风采。江头村旅港同胞江概等,积极捐资家乡建设,虽年逾古稀,仍不惮辛劳,回来与乡亲们一起,亲力亲为,整治村容村貌,倡导精神文明。江头村以优异的成效,1983年率先被省命名“文明和睦村”,后又被评为南海新八景,冠名“江头毓秀”。茶基村何东、陈丰坊李根等旅港同胞,积极支助和复兴敬老活动,使停办了多年的敬老乡饮优良乡风,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1988年,在旅外同胞慷慨支助下,兴建了叠滘医院新大楼,方便了群众就医和开展疾病的防治工作。后又修建了园林式叠滘敬老院(后改为叠北老年人活动中心),配备了各种康乐设施,实现了老有所养,安享晚年。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锦上添花。在大好形势下,乡人不忘光大前人,素重教育的优良传统,投入巨资大力改造教育基础设施,适应新时代教育事业的发展。1982年新建叠滘中学校,1987年叠滘小学校重建、扩建完成,1991年新建叠滘第二小学校落成,1992年叠南托幼儿中心落成招生,1997年叠北幼儿园建成开园。在这期间还增置现代化教学设备,提高了师资水平,改善了教工居住环境。弹指间,叠滘乡的教育事业突飞猛进,跨进又一里程碑,为新世纪的教育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目前叠滘乡已实现幼教、小学、初中配套完善,成效初显。2002年,叠滘有市一级标准小学2间,中学1间,幼儿园(含私办)5间,共占地面积128亩,建筑面积32269平方米。在校教职员工157人,学生3874人(幼儿1182人,小学生1888人,中学生804人)。叠滘乡教育事业you此蒸蒸日上的可喜局面,离不开旅外同胞热情的关怀,鼎力的支持和无私的襄助。他们在改革开放以来,资助乡中教育、公益建设事业,达港币300多万元(此数目不含资助各村的项目)。

    历史告诉我们,叠滘旅外同胞,大多数是为谋生计而离乡别井,忘命天涯;在外艰苦创业,积极进取,博厚至诚,辛勤打拼在异国他乡。一缕乡情,维系着万千游子的中国心;他们自强团结,敦睦桑梓,守望相助;故国情怀,又把海外赤子与家乡人民紧密相连,不离不弃,休戚与共。旅外同胞都是龙的传人,根植桑梓。祖国、家乡永远是他们的强大后方和不可缺少的靠山。他们爱国爱乡的拳拳赤子之心人所共知;他们造福后代,惠及桑梓的无私奉献精神永远受到乡人称颂,并将百世流芳。
论坛开设目的:推广叠滘特色龙船文化;提供一个分享交流平台。
定位:
以民间视角发展龙船文化

TOP

第六章  乡村管理

    叠滘的乡村管理,建国前,叠滘乡公所署名划分为八大类。
    第一类  男耕女织。即男人从事农业活动,女人专心织布工作,这类人是占人口的大多数。
    第二类  雇工。包括出卖劳动力,替别人做事的长工、短工和散工。
    第三类  服务行业。包括搬运、建筑、理发、担灯、抬轿、仵工等。
    第四类  摊贩行业。包括固定摊档和挑担叫卖的小贩。
    第五类  手工业。包括经营布业、缝纫和手工艺行业。
    第六类  商业。包括经营饮食、柴、米、油、盐、糖、烟、酒、饼食、杂货、药材和猪肉、烧腊、鸡、鹅、鸭、鲜鱼等行业。
    第七类  自由职业。包括教师、医生、讲古、卖艺、喃呒、占卦、算命等。
    第八类  土地出租者、土地自耕者、土地佃耕者。
    这八类行业,所有政务、事务、财务等,由乡公所统一管理;未设乡公所之前,由团练、地方团体或小族、大族管理。
    建国初期,曾将这八类行业,划分为农业、工业(包括纺织业在内)、服务业、商业等四大类。1958年后,农村划分农业户和面上居民户两大类;墟镇以及其余户口的人,则“建立组织,归线接纳”。即按其所属,划入各单位接收。
    叠滘墟镇,还有一部分居民无组织的,就建立叠滘居民委员会管理。叠滘居民委员会于1958年8月成立,因经费问题,中途曾交叠北治保会代管。在1976年5月,又自行办公。
    叠滘乡华侨港澳同胞联络委员会,于1957年成立。后改称为:叠滘乡华侨港澳同胞联络处。是负责全叠滘乡的华侨、香港、澳门同胞,办理往来手续的组织。后来,由于政策改变,同胞们的往来手续简化,侨联会工作结束。
论坛开设目的:推广叠滘特色龙船文化;提供一个分享交流平台。
定位:
以民间视角发展龙船文化

TOP

第一节  乡政管理

    一、组织机构
    (一)建国前

    图甲  图甲是州县征粮和征税的组织机构。1图为10甲,1甲设若干户(无限额)。叠滘乡从南宋末年(约1275年)开图甲,至民国十六年(1927)废止时,有5图50甲。在清·乾隆四十九年之前,未有固定办事地方;清·高宗·乾隆四十九年(1784)才建图甲会馆(俗称旧图甲会馆),设在潭头坊西约,管理27图、142图、143图、151图;清·德宗·光绪三十二年(1906),又建图甲会馆(俗称新图甲会馆),设在东聚坊(宝鸭大塘以西),管理152图。征粮和征税,每年分三期,称为“三限”。初限是二月,中限是五月,末限是八月。

    叠滘范围图甲一览表
    ……

    图练  叠滘在宋代已有团练(地方武装组织),维持乡中治安,后来,曾经中断一段时间。在清·文宗·咸丰三年(癸丑·1853),监生(在国子监读书的人)孔广心再倡建团练。翌年,团练改名为“叠滘乡局”,借用桥头坊慵荘黄公祠为局址。清·咸丰十年(1860),迁往大庙(双溪祖庙)后座办公。

    乡公所  民国时期,叠滘乡局改名为“叠滘乡公所”。迁往立善堂办公,管理全乡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大事。叠滘乡公所于1950年2月撤销。

    (二)建国后

    建国初期,叠滘地区的行政管理,是分两大组织。一是农村,以乡人民zf名称行政;二是墟镇,以办事处名称行政。

    1.农村

    1950年2月前,叠滘乡进入了民主改革运动阶段,组成了“叠滘乡临时政治指挥部”,行使乡人民zf职权,在潭头坊菩提园办公。
    1951年8月16日,分置叠南乡人民zf、叠北乡人民zf。同时撤销叠滘乡临时政治指挥部。
    叠南乡人民zf驻地,在陈丰村;叠北乡人民zf驻地,在澳边村的庙涌坊。叠南、叠北两个乡人民zf成立后,1951年10月,各自组成了:妇女联合会、青年会、儿童会、基干民兵队部等附属组织。
    1959年1月24日,叠南、叠北合并(分置了7年零161天又合并)称“叠滘管理区”。
    1959年9月18日,叠滘管理区分置:叠南管理区、叠北管理区(合并237天再度分置)。
    以后,曾以乡人民委员会、集体农庄、营部、生产大队、革命委员会、办事处、管理处、村民委员会等名称行政。

    叠南历年组织沿革示意图
    ……

    叠北历年组织沿革示意图
    ……

    2.墟镇

    叠滘墟镇,1950年至1958年,是由叠滘墟镇办事处管理,在立善堂(原叠滘乡公所)办公。
    叠滘墟镇办事处属下组织:
    叠滘纺织工会、叠滘乡店员工会、叠滘乡搬运工会、叠滘乡摊贩工会、叠滘乡商会、叠滘乡工商联合会、叠滘乡土布同业公会。
    1958年后,以上组织,先后由平洲公社财贸办公室、平洲供销社、南海县工业局、南海县总工会等,“纳入正轨”,分别接管。
论坛开设目的:推广叠滘特色龙船文化;提供一个分享交流平台。
定位:
以民间视角发展龙船文化

TOP

二、组织系统

    (一)建国前

    1.图甲  设:政务科、文员科、征税科、造册科

    2.乡公所  设:执政科、特务科、文员科、户籍科、赋税科、交际科、农垦科、工商科、水利上围董会

    (二)建国后

    1.农村  一般设:政工组、组织组、生产组、财务组、文教组、宣传组、调解组、妇女组、青年组、防汛组、福利组、治安保卫组、基干民兵组、计划生育组、环境卫生组
    1987年后,管理体制有所改变,工作范围趋于扩大。

    乡村管理各项工作一览表
    ……

    2.墟镇  一般设:政工组、组织组、生产组、财务组、文教组、宣传组、调解组、妇女组、青年组、福利组、治安保卫组、计划生育组、环境卫生组
    1958年后,以上的组织先后结束。
论坛开设目的:推广叠滘特色龙船文化;提供一个分享交流平台。
定位:
以民间视角发展龙船文化

TOP

三、组织人员

    (一)建国前

    由于年深日久,缺乏资料,故对叠滘乡公所组织人员名单无法细述。下面所记的,是从群众中收集的叠滘乡长名单。究竟谁正谁副,什么时候当职,有没有漏记滥记,很难讲得清楚。
    孔远程(洙泗里人)、江仲明(圣堂坊人)、李少恺(潭头坊人)、何玉樵(东胜坊人)、何仲棠(茶基坊人)、何德名(东胜坊人)、庞枢(村头坊人)、陈仁(潭头坊人)、陈俊朋(潭头坊人)、陈云舒(潭头坊人)、陈圣道(潭头坊人)

    (二)建国后

    1.农村
    1950年,组成了“叠滘乡临时政治指挥部”,首任指挥:梁洪(外地人)。当时人们都称他为乡长。不久,梁洪被调到夏教工作,由邬振(外地人)接任。副指挥:刘勤(陈丰坊人)、潘祝(东胜坊人)、招棋(宁聚坊人)。委员:杨祐(庆云坊人)、周福(新约人)、周志(新约人)。
    1951年8月16日,由于分置叠南、叠北两辖地,同时撤销叠滘乡临时指挥部,所有的干部及工作人员,有的参加土地改革工作,有的到各条战线上去继续工作。
    叠南乡人民zf首任乡长:黄绍(漖边坊人)
    叠北乡人民zf首任乡长:潘祝(东胜坊人)
    以后,由于机构名称的更迭,人员调动频繁,无法一一记述具体的职位,只有列表记叙姓名。

    叠南历届乡干部名单(按姓氏笔画为序):区满、孔全、孔镜、孔令强、卢池、卢贵滔、刘勤、刘庆锡、江鑑、江显蛟、李肖英(女)、何业、何礼、何应、何然、何顺钻(女)、何曼华(女)、陆妹、陈桃(女)、陈娥(女)、陈汉诚、陈杏妙(女)、张钊、招棋、黄日、黄绍、黄棣、黄北添、梁牛、曾玉嫦(女)

    叠南乡级1962年至2002年干部名单
    ……

    叠北历届乡干部名单(按姓氏笔画为序):孔开(女)、孔伟、孔树、孔剑、孔桐、邓妹、卢亮、叶金祐、冯添、江六牛、李林、李淦、李镜、李九妹(女)、李大康、李富星、李满生、杨妹、杨祐、杨基、何灶、何泽、陈兰(女)、陈庆、陈照、陈广廉、陈美好(女)、陈辉文、陈碧珍(女)、罗针、周志、周福、周潮、周志暖、周翠珍(女)、庞本、庞欣、庞怡、庞肖婷(女)、庞朝汉、黄开、黄钊、黄坤、黄祥、黄满、黄国正、黄国钊、黄国荣、黄宝煜、黄家志、黄家津、黄健坚、梁生、梁妹、梁晃、梁三妹、萧锦添、温泽、赖织忠、谭九妹(女)、黎炽、黎娥(女)、潘文、潘宝、潘祝

    叠北乡级1962年至2002年干部名单
    ……

    外地人曾在叠滘工作的主要领导干部(按姓氏笔画为序):卢金仔、卢国英(女)、邬振、何善强(满水)、陈垣、苏荣、林润梅(女,人称亚妈)、欧阳剑虹、周汝根、黄念慈(女)、黄盈新、梁洪、梁恩、梁棠、梁鹏、黎煊
    注:各个政治运动的外来主要领导干部不在其列

    2.墟镇
    叠滘乡墟镇办事处首任主任:张才
    叠滘乡纺织工会首任主任:陈碧、陈钻
    叠滘乡店员工会首任主任:庞坚
    叠滘乡搬运工会首任主任:黄基
    叠滘乡摊贩工会首任主任:陈扬德
    叠滘乡商会首任主任:庞维榴
    叠滘乡工商联合工会首任主任:陈枢敬
    叠滘乡土布同业公会首任主任:罗运涛
论坛开设目的:推广叠滘特色龙船文化;提供一个分享交流平台。
定位:
以民间视角发展龙船文化

TOP

第二节  治安管理

    一、建国前
    (一)治安的防御设施
    叠滘乡的治安管理,宋、明两代,有团练(地方武装)、清代有叠滘乡局、民国有叠滘乡公所维持社会治安秩序。

    特务科  叠滘乡公所的特务科,建立一支特务队伍,专门维持社会治安秩序。与其相应的管理中,有户籍科配合。各坊(里)的保卫团,设立“老更”(即维持治安的人异称),配合特务队伍工作。每天晚上,各处的门楼,都由老更负责开、关闸门。来往行人,由老更盘问清楚后,才准出入。

    保卫团  各坊(里)设有保卫团,是负责本范围的治安保卫工作的团体。因为各坊(里)都有“打更”的制度,打更的地点,设在保卫团内,所以又称保卫团为更馆。每天晚上,都有人负责打更。打更有固定和流动两种形式。固定的打更,是专门报时的;流动的打更,除了报时之外,兼治安巡逻。所谓“更”,是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5个更。每晚7时称落更,9时称二更,11时称三更,凌晨1时称四更,凌晨3时称五更,或称散擂。叠滘乡的打更工具与制度:落更,不论是固定的或流动的,都是用大鼓在更馆间歇乱敲20分钟。固定的打更,各更都是用大鼓,在更馆依循敲打。流动的打更,用小鼓沿街敲打,二更打2下,三更打3下,四更打4下,五更打5下。五更大多数是用大鼓在更馆打的。有些坊(里),打更人边行边喊:“提防盗贼,小心火烛”。

    建立碉楼  碉楼,俗称炮楼,是治安保卫的防御设施。其规模大小,高低不一。一般是建于清末民初,废置于1958年前后。碉楼,在过去时代里,曾经起到积极的作用。下面记载的,是各个碉楼的位置:南基、圣堂坊尾、陈丰坊口、白牛路、漖边坊尾、江头坊尾、茶亭旁边、庆云坊尾、村头坊马桥、东胜坊北约、东胜坊麦家祠后面、东胜坊东约、培风社学前面、新约尾、潭头坊沙地尾,共15座。

    自卫队  各坊(里)设自卫队伍,一般是一姓自卫或几姓联防。由公堂购置枪弹和开支经费。

    禾埠联防  叠滘水稻,一年两熟。在稻熟时,盗贼每每结队偷割稻谷。因此,农民自动组成沙夫(民兵)队以联防。其组织,有姓氏自设,有一坊一里共设,有数坊合设,分地段、分班次,联成一个沙夫网。早季较少组织沙夫队,因为早季遇大洪水而失收。倘无大洪水,则因田地水深难走,盗贼较少为患。晚季是“田干地旱”,盗贼容易作孽,因而更加设联防。
论坛开设目的:推广叠滘特色龙船文化;提供一个分享交流平台。
定位:
以民间视角发展龙船文化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