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离壬寅年五月初五(2022年6月3日)端午节还有:
返回列表 发帖
第六节  环境保护

    佛山水道和汾江河有九个河涌口进入叠滘境内,故有“九龙入洞”的称谓。自古以来,“九龙入洞”一直标志着叠滘的水活源丰。
    自宋代开村以来,叠滘人食、用、种植灌溉,荡舟泛楫,都是九龙之水。九龙之水,养生着许许多多鱼、虾、蚬、蚌、青蛙、蟛蜞;九龙之水,浇注着无数古木参天、幼苗茁长、绿草繁茵、鲜花盛放;九龙之水,调节着叠滘境内的生态平衡,带来人群欣泰,百鸟和鸣。
    建国后,为了抗御洪水为患,在1951年至1953年,进行了联围筑闸的水利工程,除了崩磡水闸早已填塞和续后填塞的东窦之外,其余仍旧保留“七龙”的现状,还增加了五胜大河、三圣大河和张二河,以调活水源。那就是“十龙入洞”了。联围后,除能抗御洪水外,还能够随着潮汐的涨退,调节着叠滘境内的河水排灌自如,比联围前,更好管理,水源更加清澈。

    一、内河水的污染源

    1.20世纪60年代,叠滘两间棉织厂大量浆纱漂染,在水河中漂洗,或把废水排放入水河,首先污染叠滘内河。
    2.20世纪70年代,农业大量使用高 毒性农药,由于农田排灌,把残留的高 毒性农药,随着排水而流入内河。
    3.20世纪80年代,叠滘周边相连地区的电镀厂、染整厂、染纸厂、漂染厂、织造厂的发展。还有酱油厂,把没有完全处理好的,甚至没有经过处理的废水排放入内河。
    4.由于地产业的开发,人口迁入激增,生活污水,源源不断地排放入内河。
    5.改革开放前,大面积禾田需要利用潮汐涨退科学用水,内河涌源头活水,川流不息,冲污净化。进入20世纪90年代,城市建设大量征地,叠滘耕地几近于零。昔日的农田,建筑了高楼大厦、厂房、广场。由于农田改变了用途,放松了河涌的管理,水闸排灌失调,内河涌变成了死水潭。工业污水,城镇生活污水,源源不断排放沉积,造成了内河污染积重难返的可悲局面。
    6.污水处理厂,偷排污水入内河。
    7.城镇大量开发土地,把主干河大部分都填塞了源头,变成无水流的死水沟。五胜大河、三圣大河是叠滘境内两条水利大动脉,但建设千灯湖把这两条大河中途堵截,名目上设了暗渠,其实暗渠淤塞,水不能行流。
    8.在建筑公路桥梁时,为节省工程费用,故意缩窄河面,妨碍了水河的流量。
    9.建筑单位在基建时,车辆运输,要经过五胜大河或三圣大河时,垒上临时土沙包,变成便路,方便车辆行走。但在工程完成后,没有彻底清理,留下不少土沙包的残骸,实际是堵塞水河。
    10.只顾地面上美观,没有顾及水河的流态,任意把水河封闭,造成水河“藏污纳垢”的局面。叠滘人说:这是“斩脚趾避沙虫”。
    11.叠滘内河的现状:
    1)节日,工厂放假,整日河水虽混浊但稍清。长假期更为好些。
    2)晨早,水色乌黑混浊,阵阵臭味。
    3)太阳照射以后,河面沉渣泛起五颜六色,恶臭冲天,难闻的气味中带有浓烈的漂染味。水枯时,河涌底沉积的淤泥,乌黑发亮,油光闪闪,小孩子失足跌入其中,肯定没顶难逃。
    4)潮汐的涨退,通过水闸的启闭,能牵动河水流动的地方,环境还好受些。而一些地处“断头涌”所造成水不行流的地方,如叠南的乐庆、圣堂、东风、漖边;叠北的新约等村,常年屡月,忍受着浊水污泥的臭气熏蒸。当地的乡民愤慨地说:“有口难言”。
论坛开设目的:推广叠滘特色龙船文化;提供一个分享交流平台。
定位:
以民间视角发展龙船文化

TOP

二、地面上的污染

    1.因为人口过于膨胀,加上人的环保意识淡薄,导致果皮、垃圾、杂物随地抛弃,痰涎乱吐。
    2.公共场所,人坐立之后,留下一堆一堆胶纸袋、花生壳、蔗渣、蕉皮……。
    3.垃圾池边,垃圾乱扔。
    4.狗屎满地皆是。
论坛开设目的:推广叠滘特色龙船文化;提供一个分享交流平台。
定位:
以民间视角发展龙船文化

TOP

三、环境保护的行动

    (一)内河的管理情况。建国前,叠滘乡虽然没有明文公示,但乡民对于用水,是非常讲究卫生的,坊中的河涌埗头,约定俗成,规定了使用范围:
    1.牛埗头。规定耕牛在水河上落和专供人们洗di污秽物品的。
    2.干净(清洁)埗头。规定人们提水、洗菜等用水。人们自觉把埗头洗刷得干干净净,绝对不准耕牛上落和洗di污秽物品的,人们互相监督,自觉遵守,自成习惯。
    3.偶有小孩子抛弃杂物或瓦片落水河,目击者 都会即时告诫教育小孩,不要填涌,应要爱护清溪绿水。
    虽则说叠滘建国前内河水清澈,但亦有短期的污染。例如洪水期间,叠滘人称之为“蕴浪水”。由于暂时水不能流动,许多腐烂了的植物、禽畜,每每造成内河水源的污染。但一经水行流,又是“清清绿水一湾河”了。另外,古代叠滘也有人食用井水的习惯,故有公井的设立,个别家庭都设有水井。
    建国后,20世纪60年代,河涌开始受污染,叠滘人首先开挖水井,解决食水问题。因而公井、住家井一齐涌现。其次是清涌,大型清涌工程有:1964年、1966年、1973年、1976年、1987年、1990年、1993年、1996年。第三,从1991年开始,每天用流动船,沿河收集水面的垃圾。

    (二)地面上的管理情况。建国前,叠滘的道路虽然参差,但在泥路上都是整洁无秽。乡人自觉打扫街巷卫生。不随地吐痰,不随便抛弃垃圾、杂物,成为无规定而规定的乡规民约。建国后,对环保工作:1.逐年修建道路,将昔日的泥泞村路,铺上水泥路或石板路;将昔日的木桥修理好或建筑成水泥桥。2.大量建设垃圾池和公厕,固定环卫人员清理垃圾池、厕所和打扫主要街道。3.消灭卫生死角。4.处理环境脏、乱、差的地方。5.植物绿化造林。6.建村心公园。7.定期喷洒药剂,消灭蚊虫孳生。8.制订卫生公约,进行爱国卫生活动的宣传。
论坛开设目的:推广叠滘特色龙船文化;提供一个分享交流平台。
定位:
以民间视角发展龙船文化

TOP

第四章——人口

    第一节  姓氏源流

    叠滘居民的姓氏,北宋开村时是温、许二公,到明代(1368-1644)是28姓,1984年底是97姓,2002年底,是128姓。
    一、部分定居叠滘的姓氏宗源
    叠滘居民的姓氏,根据现存的各姓族(家)谱所载,分述简况:
    《孔氏家谱》叠滘念八房于南宋·咸淳二年(1266)定居叠滘后,至民国十九年(1930),曾经17次修谱。以孔子为第一世,到定居叠滘51世,记载得宗系接续,并无间断。
    庞氏在宋·咸淳元年(1265)自南雄珠玑巷南迁叠滘,定居村头坊以后,曾6次修族谱,因而溯源脉络,宗系整然。又在1991年续编了《庞氏族谱》。
    潭头李氏,在宋·咸淳十年(1274),从南雄珠玑巷迁来叠滘定居。过去,曾数次修族谱,但年深日远,虽有原本记载,而衍系繁枝,后嗣未记。所以在1997年,从新收集、整理、校对、续编了《李明德堂族谱》。
    圣堂北约孔姓,在2002年续修了《孔志元房黄玉堂家谱》。
    以下是现存的族(家)谱的摘录:
论坛开设目的:推广叠滘特色龙船文化;提供一个分享交流平台。
定位:
以民间视角发展龙船文化

TOP

孔氏

    1.入粤之祖  孔子38世孙孔戣,字君丽,諡贞公,原籍河南省人。于唐·宪宗·元和十二年(丁酉·817)任广州刺史、岭南节度使,成为孔氏入粤之祖。
    韩愈的《南海神庙碑》载:“戣惠政及民”。广州人为纪念孔戣而建了惠爱坊,后又建了惠爱路(即今中山路)。
    古代的粤地称为荒僻南疆,谪官多贬入此地。有的被贬者无以自存,颠连无靠。孔戣触目伤心,备极关怀,建立广恩馆而收容之,并置田多顷,田租收入,作赈济之用。
    他临终嘱咐其后人曰:“岭南土沃民丰,民淳俗美,若后有故,宜居焉。”
    2.入居岭南之祖  孔纬之子,散骑常侍孔昌弼(即孔子41世孙),于唐·昭宗·光化三年(庚申·900),跟随宰相徐彦若出镇岭南,寓居韶州正昌珠玑巷,成为孔氏岭南派南迁始祖。
    3.入居珠江三角洲之祖  孔昌弼之孙孔承林(即孔子43世孙),于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丁丑·977),xie子孔继明,由韶州珠玑巷迁居广州彩虹桥,成为孔氏徙居珠江三角洲的始祖。
    孔承休生二子,长子孔继明,次子孔继恪。
    (1)孔继明衍系:孔子48世孙,孔端礼(子德)、孔端信(子华),于南宋·宁宗·嘉定元年(戊辰·1208),由广州彩虹桥迁居叠滘,成为孔氏徙居叠滘的始祖。孔子49世孙,孔瑜,于南宋·理宗·宝庆二年(丙戌·1226),始迁居叠滘上大里。至孔子65世孙,孔衍敬,迁居东胜坊上贤里。孔子50世孙,孔揖,生二子,居广州彩虹桥。其子孔元演(念八)、孔元派(念九),于南宋·度宗·咸淳二年(丙寅·1266)分别迁居叠滘洙泗里和育麟里。
    (2)孔继恪衍系:孔子63世孙孔贞瓘,于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丙辰·1616)迁居叠滘圣堂坊(志元房)。
    《孔家族谱》摘录:“……溯粤东之有孔氏其始,由唐宪宗元和十二年。至圣三十八代讳戣,諡贞公,为岭南节度使,惠政及民,是为至粤东之祖。迨后曾孙昌弼祖,官至散骑常侍,唐末避乱入粤,依祖旧治,于唐·昭宗·光化三年,寓居韶州正昌珠玑巷,即昔之南雄保昌县也,是为始迁粤东之祖。至宋太平兴国二年,昌弼祖之孙承休祖,xie子继明,由韶州而迁居广州彩虹桥。后之,由彩虹桥先后散居番禺之小龙、诜墪、暹冈、龙伏、孔边;南海之叠滘、南村、石谒、罗格、孔村;顺德之上冲,共十一房,皆承休祖所自出也。……惟承休祖之曾孙圣聪祖,事祖以孝,割股调药,殁后里人建立孝子祠于粤秀山麓,九名德祠之南以祀之。承休祖因拨前宪所给还在叠滘田五亩,为其祭业。……自承休祖七传后,至元演祖,于宋·度宗·咸淳二年(丙寅·1266),始由彩虹桥迁家于叠滘乡就耕祖业,因而居焉。……”
    《孔志元房黄玉堂家谱》摘录:“……唐进士及第官,散骑常侍讳昌弼祖,于唐末避乱南来,寓居南雄保昌县,厥孙承休祖至宋·太平兴国二年(丁丑·977)来寓广州彩虹桥。……恪祖(承休次子)则徙居惠州博罗,历十有一世。至五十五代克贵公之子希革祖,明·洪武四年(辛亥·1371),由军功荣授百户冠带,再迁长乐,为长乐始祖。又历数传,至六十二代,闻谦公长子贞瓘祖,于明·万历四十四年(丙辰·1616),自长乐莅佛经商,因移家于叠滘圣堂坊。……贞瓘字应东,号志元,于万历四十四年xie妻张氏来南海佛山镇经商,在文昌沙开设长兴石料店,营谋八载,所业蒸蒸日上。惟时年已三十有四,膝下犹虚……娶叠滘冯氏女,卜居于叠滘圣堂坊,翌年生子尚开,自此聚族焉。……后编入一百五十一图七甲。享寿六十六岁,生于明·万历十九年(辛丑·1591)五月初八日,终于清·顺治十三年(丙申·1656)八月十九日。
论坛开设目的:推广叠滘特色龙船文化;提供一个分享交流平台。
定位:
以民间视角发展龙船文化

TOP

江氏

    江氏十世南田祖,于明·孝宗·弘治十六年(癸亥·1503),由乐安上边村迁到叠滘洙泗里定居。
    现在江头村的位置,原是一片海滩地,江氏先辈于明·武宗·正德元年(丙寅·1506),由洙泗里徙居此处,搭起茅寮居住。
    据《江氏族谱》载,江头在清·圣祖·康熙年间(1662-1722)建村,逐渐建成砖瓦木石的房屋和路直地平的江头坊。

    刘氏

    刘氏宗祠(藜照堂),发嗣于南海县南庄紫洞岗背。白屋、拱北、堤田、叠滘等地的刘族,皆源自藜照堂。
    刘文昇、刘文会、刘文斐是三兄弟。由于在佛山经商,于清·高宗·乾隆三十一年(丙戌·1766)定居叠滘乡陈丰坊,成为刘氏迁居叠滘的始祖。
论坛开设目的:推广叠滘特色龙船文化;提供一个分享交流平台。
定位:
以民间视角发展龙船文化

TOP

麦氏

    《麦氏族谱》载:“始姓祖铁杖。二十二世始迁祖遇霖。”
    遇霖祖原是始兴郡南雄府保昌县牛田坊珠玑巷百顺里大井头柯树下人氏。由元·顺帝·至正十五年(乙未·1355)迁居叠滘堡,是麦氏徙居叠滘的始祖。
论坛开设目的:推广叠滘特色龙船文化;提供一个分享交流平台。
定位:
以民间视角发展龙船文化

TOP

李氏(潭头坊一脉)

    《李明德堂族谱》载:“李义存公,妣郑氏,生四子,长子明庚、次子桓庚、三子丙庚、幼子丙辛。……原是广东省南雄府保昌县珠玑之里牛田坊三号,陇西之郡。大宋升平,安堵如故。时至宋末,兵戈倥偬。随移广州府越南令叠滘堡,大明太祖高皇帝定鼎,立版籍为一百四十三图,世为南海县人。……来叠滘,先居叠滘渡头,即今日之佛山人民桥东便附近,后迁移到李村坊,即今日潭头坊西约尾附近。”
    李义存公于南宋·度宗·咸淳十年(甲戌·1274)迁居叠滘,是李氏定居叠滘之祖。
论坛开设目的:推广叠滘特色龙船文化;提供一个分享交流平台。
定位:
以民间视角发展龙船文化

TOP

何氏

    1.何氏居茶基坊、东胜坊一脉。
    《何氏族谱》载,何氏原姓韩,历十七传至瑊祖。因避秦乱,遁徙庐江(在安徽省庐江县),变韩为何,此是何族徙姓始祖。至六世绍姬入粤,为徙岭南之初祖。后来,分房定居始兴郡南雄府保昌县牛田坊珠玑巷(沙水村)三厚里。
    50世祖栗(官居丞相),生二子,长子雍,次子熙。
    南宋时期,失妃之乱,民皆逃走,雍、熙二祖(雍生八子,熙生二子,合称十郎),临别赋诗嘱咐诸子,日后有缘聚合,经此诗为证。

   策马葱葱出外疆,任从处处立纲常。
    年深别境犹吾境,日久他乡是故乡。
    夙夜莫忘亲命语,晨昏须荐祖馨香。
    荆花树下频回首,万代儿孙远播扬。

    南宋·度宗·咸淳十年(甲戌·1274),雍祖之子何德高(贵要六郎),徙居广州府南海县黄鼎司华平村(大涡塘)。
    直至钿祖(太源公),偶来叠滘,见此地西南有象,东北和平,一带平阳连星斗,西向垂叠,接水聚沙环抱。因而喜曰:“斯福地也。”于是,在明·成祖·永乐十二年(甲午·1414),xie同家眷,从大涡塘徙居叠滘堡。是本脉徙居叠滘的始祖。
    钿生三子,长子君白,外出广西省。次子君广,开支东胜坊。三子君亮,生二子,留居茶基坊。

    2.何氏居圣堂坊一脉。
    50世祖栗的长子雍,生八子,其中德容(称八郎),徙居顺德的小布。于明·宪宗·成化八年(壬辰·1472),其后汝光由小布徙居叠滘圣堂坊。
    《桂圃何氏族谱》载:“顺字汝光,祖华子,生周岁父母弃世,藉伯叔抚养至十岁,乃出佛山寻工……到文昌沙雇工后,娶刘氏,迁居叠滘堡圣堂坊。生二子,长耀明,次光耀显。”是本脉(圣堂坊何氏)徙居叠滘的始祖。
    注:桂圃,原是顺德乐从桂圃村,后改为小布村。
论坛开设目的:推广叠滘特色龙船文化;提供一个分享交流平台。
定位:
以民间视角发展龙船文化

TOP

陈氏

    《陈氏家谱》载:“原籍南雄府保昌县沙水村珠玑巷里人,于咸淳九年,因避世乱,原籍宗支,有迁居张槎田心西街,有迁居石(石肯)乡者。欲寻始末,世远年湮,难穷其源。姑将始迁叠滘乡居住之支派列左。”“陈观著,字伯明,号道真。处士,淹通理数之学,教授乡里。于明·天顺二年(戊寅·1458)迁居叠滘,成为陈氏始迁祖。”
    始迁祖道真,衍生三子,长子忍庄,次子四美,三子美处。
    二世祖德安(道真的三子),生一子,名慎居。
    三世祖慎居,生三子,长子得所,次子应所,三子其所。
    四世祖得所,生二子,长子东泉,次子东耀。
    五世祖东耀,生二子,长子崑崙,次子崑嶽。
    六世祖崑嶽,生三子,长子松坡,次子梅坡,三子晦坡。
    七世祖松坡,生五子,长子迪公,次子泽公,三子慎公,四子敏公,五子达公。
    八世祖泽公,生五子,长子未山,次子敬山,三子南山,四子左山,五子桐山。
    九世祖左山,生一子,名次宗。
    十世祖次山,生四子,长子夭折,次子来述,三子来博,四子季醇。
论坛开设目的:推广叠滘特色龙船文化;提供一个分享交流平台。
定位:
以民间视角发展龙船文化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