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离壬寅年五月初五(2022年6月3日)端午节还有:
返回列表 发帖
(二)幼有所学

    1955年农业合作化后,大队或生产队分别举办了托儿所和幼儿园。后来,兴建了叠滘中学校、叠滘小学校、叠滘第二小学校、叠南托幼儿中心、叠北幼儿园。
论坛开设目的:推广叠滘特色龙船文化;提供一个分享交流平台。
定位:
以民间视角发展龙船文化

TOP

(三)老有所养

    农业退休人员,每月的退休费,初是50元,直至现在是250元。兴建了叠北老年人活动中心。还承传了历史的敬老活动,使寿星们笑逐颜开。
论坛开设目的:推广叠滘特色龙船文化;提供一个分享交流平台。
定位:
以民间视角发展龙船文化

TOP

(四)医疗卫生

    1.医疗机构与管理

    建国前,叠滘乡中没有公营医疗机构。所有的医务所或在中药店坐堂的中医师,都是私人开办的。清代以前,私人诊所并无管理制度。民国时期及建国初期,均由开业者提出申请,经查验证件或考试(考核)合格,由县卫生行政管理机构发给开业执照,方可开业。
建国后,人民zf历来把建立乡村医疗机构和培训乡村卫生人员列为重要工作,所有的医疗机构由国家统一管理。
    1952至1956年,县、区分期分批为农业社培训保健员,其时,叠滘各村农会曾派出招子炳等10余人接受培训。他们学习防病知识,以及正确使用27种中、西成药和外用药。在结业时,南海县卫生科给全体保健员配备药箱,为农民治疗小伤小病。
    1953年,在县、区的医管部门引导和促进下,叠滘部分个体执业医务人员,在叠滘墟立善堂内联合组成了叠滘卫生站,是属区卫生院的下属医疗机构,设有中、西医内科、妇产科等。后来,曾迁到大塘边新图甲会馆内。1959年,叠南大队聘用医生许大道,开设了叠南卫生室,为乡人诊病服务。20世纪60年代初,叠滘卫生站合并了叠南卫生室,成立了叠滘卫生院,迁到漖边坊叠滘书院内为院址,在原开设的科目外,还增设了牙科。1965年,叠滘卫生院又迁到叠滘墟尾,原叠滘税所对面。1988年,由旅港同胞和华侨志士,发起并积极捐资赞助下,在叠佛公路、叠滘中学斜对面建起了叠滘医院大楼,更新了医疗设备,开设了留观床位10个,设有中、西医内科、牙科和跌打伤科,大大方便了乡民就诊救医。
    1965年,按照毛主席关于“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示,叠南大队、叠北大队均建立了大队卫生室,各配备曾经培训的“半农半医”人员2名,由生产大队管理。1968年,“半农半医”人员改称为“赤脚医生”,他们担负着农村的防病治病工作。农忙时节,他们背起药箱,巡回在田间生产第一线,为社员诊疗小伤小病;平日他们在卫生室坐诊,或应召落村,为行动不便的老人诊疗。按上级医管部门的要求,跟踪安排儿童按时接种、服食各种预防疫苗,增强免疫能力。同时,大力宣传和开展农村爱国卫生活动,搞好环境卫生,落实群众性的疾病防治工作。在当时,缺医少药、集体经济还很落后的农村中,赤脚医生确实起到很大的作用。生产队社员基本上做到小病小伤不出大队,急病、重病能及时转送上级医院治疗。2000年,根据上级规定,叠南、叠北村民委员会所属的卫生室被撤销。叠北卫生室,改名为叠北卫生站,在桂城医院的管属下,仍在叠滘旧墟设诊开业。
    建国前至建国后2002年,曾为乡人医病服务的叠滘籍医师共42人。

    曾为乡人服务的叠滘籍医务人员一览表
    何莲溪(东胜 内科)、何季翔(东胜 内科)、何德名(东胜 内科)、麦耀南(东胜内科)、陈云舒(潭头 内科)、卢育才(村头 内科)、李鸿楷(潭头 内科)、陈圣铨(潭头 内科)、江爵炼(江头 内科)、许大道(东聚 内科)、彭泽铨(墟镇 内科)、岑家智(墟镇、内科)、邝舜侪(潭头内科)、梁款贺(墟镇 内科)、梁达文(墟镇 内科)、陈家强(东宁 内科)、伍兆(东胜 内科)、区永浩(墟镇 内科)、梁济广(墟镇 内科)、林善衡(墟镇 内科)、谭伟臣(墟镇内科)、何伯聪(东胜 儿科)、杨梅宾(潭头 喉科)、杨伯源(潭头 喉科)、陈云满(潭头 痔科)、杨蕙馨(女 潭头 痔科)、陈舜(墟镇 牙科)、梁天申(墟镇 牙科)、黄慕德(女墟镇 牙科)、孔章仪(昌平里 麻疹科)、顾永锡(澳边 烘耳科)、麦静波(东胜 皮肤科)、罗秋(潭头 蛇伤科)、刘维德(女 东胜 妇产科)、黄肖山(女 东聚 妇产科)、李三兰(女潭头 妇产科)、王亦兰(女 潭头 妇产科)、王淑美(女 东聚 妇产科)、孔德光(潭头 跌打伤科)、何黎(东胜 跌打伤科)、孔棋(东胜 跌打伤科)、麦坚(东胜 跌打伤科)。
论坛开设目的:推广叠滘特色龙船文化;提供一个分享交流平台。
定位:
以民间视角发展龙船文化

TOP

2.农村合作医疗

    农村合作医疗,是农民群众依靠集体力量,在个人自愿和互利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医疗制度。1958年“大跃进”期间,叠北成立了“前进集体农庄”,率先兴办了合作医疗。社员每年缴纳合作医疗基金,即可享受合作医疗的有关待遇,至叠滘卫生站诊病,个人只需付挂号费,其余药费记帐,统一由农庄结算。实施了一段时间,终因资金不足而告停。1962年,叠北合作医疗下放,由各生产队自办。其时,只有集体经济较好的“上三村”(庆云、村头、澳边)的生产队继续实施,其余生产队都停办了。
    1968年初,叠南、叠北的合作医疗,由大队一级统办。有关费用,由生产队分配时,提留上缴的公益金、大队拨入和个人每年缴纳的医疗基金20元所组成。凡参加合作医疗的社员及家属,在大队医疗室和叠滘卫生院门诊看病,个人只需自付挂号费,有关的药费记帐,上大队合作医疗统一结算。重病入院留医者,按医院药费结算单,叠南规定:个人自付30%,大队和生产队负责70%;叠北规定:个人自付20%,其余80%由大队和生产队承担。
    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西药品不断提价,同时,随着乡人寿命延长,各种慢性病患者相应增多,合作医疗费用报销金额直线上升,造成每年合作医疗费用严重超支。为此,叠南、叠北两大队,被迫对合作医疗制度作出了相应的调整。合作医疗的参与者,每年缴纳的医疗基金不变,取消门诊医药报销费,留医住院的医药费,患者自负总额40%,生产队、大队负责报销总额60%。
    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住院的医药费高涨,村委会每年支付的合作医疗费高居不下。1999年7月30日,叠南村委会对合作医疗制度又作出新规定:凡参加合作医疗的社员及家属,在缴纳医疗基金和住院费用报销比例不变的前提下,村委会所负担的医药费用,报销总额每人每年为3万元(含3万元)。叠北村委会于2002年1月1日,也实施了每人每年住院医药费报销不超过5万元的规定。但对鳏、寡、孤、独者,无子女的老人,住院医药费报销,作了补充规定,经本人申请,由村小组加具意见,送村委会审批,可获住院医药费总额80%的报销。
论坛开设目的:推广叠滘特色龙船文化;提供一个分享交流平台。
定位:
以民间视角发展龙船文化

TOP

3.妇幼保健

    建国前,农村的医疗工作极之落后,更谈不上妇幼保健工作了。19世纪以前,农村妇女十月怀胎,绝大部分都是在家里分娩,由接生婆用落后的方法接生的,由于接生的器具未经消毒,导致新生婴儿死亡率极高。乡间有一句“生仔同阎罗王隔层纸”的形容词,表示生育的妇女,临产时的危险性很大。草根阶层的产妇,处境更困难,产生缺乏必要的休息和补养,为生活肩负繁重的劳动,很多人都不同程度患上妇科疾病,又得不到及时医治而带来一生的痛苦。民国以后,叠滘才有私人开设的西医妇产科,高危的妇女生育环境才有所改变。
    建国以后,国家统管医疗卫生工作,妇女和儿童的保健,成为人民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地改革期间,南海县卫生科分期分批为各乡、村培训专职卫生员,宣传推广妇幼卫生保健工作,掌握和上报乡中婴儿出生情况和妇女生育情况。1953年,叠滘卫生站成立,设有妇产科,新生婴儿出生后,便有各种生物制品(疫苗)的预防接种和服食,增强了幼儿免疫能力。1959年,县、公社、大队三级的卫生院(站),组成一个妇幼卫生保健网。从20世纪70年代起,妇幼保健人员定期对儿童进行体格检查,及时发现病情,给予及时治理。1982年以后,建立了育龄妇女,孕期3个月开始定期检查的制度。通过检查,既指导孕妇产前的卫生工作,又从中发现孕妇不正常的问题,及时得到治疗,确保孕妇及胎儿健康发育成长。
论坛开设目的:推广叠滘特色龙船文化;提供一个分享交流平台。
定位:
以民间视角发展龙船文化

TOP

4.公共卫生

    叠滘水乡,历经世代的努力,造就了美好的人居环境,良好的生活习惯。清溪绿水,乡人视为生活的命脉,爱护有加,乡内的河涌蜿蜒曲折,多向连通汾江水系,源头活水随着每日的潮涨潮退达到了河道冲污和净化。人们也养成了很多约定成俗的生活习惯。清晨,是乡人汲取食用水的时候,此时,河涌里是不准洗di脏物的;其余时段,河边的埗头也有分类使用的规定:粪便每日都有农家收集作肥料,生活垃圾都有专场倒放,定时焚化作农肥。乡中主干道,有青石板铺成;街巷大都是“打灰沙”的路;并有明渠导水,直通河涌;溪旁石墈筑岸,绿树成荫。人们打扫家居时,都会清洁门前街巷,注重公共卫生。后来,叠滘水乡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沧桑的劫难,到处颓垣败瓦,满目疮痍,杂草丛生的瓦渣岗,成了蚊虫孳生地,蛇鼠为患。

    建国以后,1952年5月,在全国第一次爱国卫生运动中,叠滘乡清理和平整了村中烂屋地,变成了菜园或种上果树。同时,建起了厕所和垃圾池,环境卫生得到初步改善。1956至1965年,爱国卫生运动按照《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的要求,开展以除“四害”(蚊、蝇、老鼠、麻雀,后改麻雀为蟑螂),讲卫生,消灭疾病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活动,使蚊、蝇的密度明显降低。同时,各生产队在荒地上建栏圈猪蓄养,积集肥料,既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又改善了村中卫生环境。

    20世纪70年代初,河水开始受污染,影响着人们饮用水的安全。除生产队开挖公井外,不少人还在家中开水井,以解决食水之忧。进入80年代,水源污染日益严重,一些离河涌不远的水井也被波及。1984年春,叠南、叠北两大队,共同筹集资金,开始铺设自来水管网,到1985年2月,正式供水。从此,叠滘人告别了世代食用河水的习惯,家家用上了佛山市自来水厂供应的自来水。

    改革开放以后,乡人生活不断提高,农村的卫生建设也随之大发展,迎来了深刻的变化。首先是江头村,1979年开始,在旅港同胞江概等人的支持和积极参与下,结合“五讲四美”活动的开展,整治村容村貌。修桥整路,清理卫生死角,建起画廊小园,制定公共卫生制度,落实保洁人员,村中面貌大为改观;街平巷直,整齐清洁,绿树成荫的一河两岸,花红草绿,虹桥(村中四美、六合和九如拱桥)窈窕,亭台(村中有“秀挹(虫雷)峯”、“遐龄绿水”和“五讲”等三亭和“韶武台”)俊俏,小桥流水,文明和睦百姓家,人人讲卫生,个个爱清洁。1982年,在全省号召学“两南”(城市学习广州市南华西街,农村学习南海县),开展创建文明村、文明户的活动中,江头村成绩卓显,率先于1983年11月被县、市、省命名为“文明和睦村”的光荣称号。以后,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把村容村貌卫生环境建设列为其中一项重要内容。随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入,乡中两个村委会(大队),都制订了村容环境改造长远规划,并分步实施。1984年,叠佛公路全面拓宽,铺设混凝土水泥路面。开拓了叠滘经济发展的阳关大道。各村的主道,村坊之间的乡道,都先后完成硬底化的改造,并植树绿化,清溪两岸筑起石凳、花基和铁栏杆,总长达20多公里。乡中各主道桥梁,分别进行改造,加固拓宽,达到能通行汽车的桥梁就有49座,更换桥板、加装扶手的便道桥近50座,确保了水乡行走便捷,畅达通津,达到美化、绿化环境。

    1992年,在整治村容村貌的过程中,茶基、洙泗、庆云、澳边、潭头等村,先后把村中的空地辟建了村心公园,建起亭台,修筑花圃,植树绿化。

    2000年,在贯彻南海市殡葬改革的过程中,叠滘两个村委会共计拨出100多万元补贴费用,完成了“大楼岗”的迁坟工作。2001年,建起了近5500平方米的叠北公园。叠南于2002年,建起了内有足球场、篮球场、体操房和休息园区的叠滘小学体育公园,面积达1万多平方米。目前,叠滘有9个村修建了篮球场、羽毛球场,还安装了电灯照明,促进了人们生活康乐化。

    在净化环境、搞好公共卫生过程中,各村填平了昔日生产队的屎氹粪池,建起了标准化的公厕。叠南、叠北两个村委会,分别新建了垃圾中转站。同时,把村中原敝开型垃圾池改造为密封式,垃圾做到天天清运。2001年,叠南、叠北共出动了1000多人次,开展生活区卫生整治行动。在合理补偿经济损失的基础上,清拆昔日为“大养其猪”而占道阻街、无序搭建的猪栏、稈屋等,还道于民。把生猪、三鸟饲养场迁离生活区。迁走生猪近1000头,拆除有碍观瞻的棚屋、猪舍近100间,清走余泥、瓦砾、砖石200多车。解决了15个村的脏、乱、差的老大难,回复了街平巷直、明丽整洁的容貌,深受乡人的欢迎。在这基础上,叠滘建立了环境卫生管理和监督制度,组建了一支100多人的卫生保洁队伍,每日定时打扫,清运垃圾。还定期进行喷药消杀,减少蚊虫孳生。各村又继续投入资金,把街巷中的集水明渠改造为密封暗渠,使人居环境步入卫生化。

    20世纪80年代开始,叠滘曾先后两次大规模投入巨资整治河涌的污染,雇请清河疏浚专业队,把16多公里长,河涌沉积的淤泥、垃圾、杂物清走,共有5000多立方米。1998年成立了一支专责的河面保洁队,收集处理河面上的漂浮垃圾。但是,叠滘河涌的污染源头长期得不到彻底的整治和堵截,所以历年耗资整治,收效甚微。要实现河水反浊还清,还是深切期盼上级zf部门的关怀和重视,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与合作。

    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叠滘的经济发展日新月异,乡人生活锦上添花。有雄厚的经济基础作后盾,叠滘的公共卫生建设也旧貌换新颜。在这期间,环境卫生建设共投入资金4635万元,其中:各村筹集、港澳同胞和华侨志士资助的占1534万元,大队(村委会)集体投入有3101万元。为此,叠南、叠北两个村委会先后在2001年和2002年被评为“广东省卫生村”。
论坛开设目的:推广叠滘特色龙船文化;提供一个分享交流平台。
定位:
以民间视角发展龙船文化

TOP

第六节  民兵建设与征兵工作

    一、民兵组织

    民兵,古而有之。明·正统十四年(1449),朝廷令各地组建“民壮”。由本地官师率领操练,遇警调用,事毕仍复为民。至明·弘治二年(1489),进一步制订《民壮法》。清·康熙年间,也曾设置“乡勇”,称“民壮”或称“团练”,也属民兵性质。清·道光年间,民间以社学为基地,组织抗英队伍,抗击入侵的英军。但腐败的朝廷却向侵略者让步,最后强迫抗英队伍解散。

    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GCD的领导下,南海县建有民兵组织,与南(海)三水边区抗日游击队一道打击日本侵略者。

    建国初期,各地方民兵主动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公安机关,围剿匪特,探察di情,清匪反霸,保卫新政权,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建国以后,叠滘民兵发扬既是生产队,又是战斗队的光荣传统,不论在土地改革,抑或在社会主义建设各个时期,都起着积极的作用。

    1958年,生产大队建立民兵营,凡年满16周岁至45周岁的男性;16周岁至35周岁的女性,能拿得起武器的人,一律编入民兵组织。1969年,根据毛泽东主席关于“要准备打仗”的指示,叠南、叠北两个生产大队都分别组成了基干民兵排,配备一个班的半自动步枪。1981年,根据“总参、总政”的指示精神,民兵组织均按《兵役法》的规定,应服兵役的人员,除服现役者外,其余编入民兵组织服预备役。基干民兵为一类预备役;普通民兵为二类预备役。民兵年龄,由原来16周岁至35周岁,改为18周岁至35周岁。

    叠滘的民兵组织,经常组织政治学习,开展各种各样的军事训练,做到民兵工作三落实(组织、政治、军事)。叠滘的民兵,是农业生产的主力军。白天担负着繁重的农业生产劳动,晚上值班放哨,履行维护社会治安的职责。不管是寒风霜冻,还是暴雨倾盆,他们都是坚守岗位,保卫着千家万户的安宁和捍卫着堤围、水闸、仓库、主要桥梁的安全,视为自己的嵩高职责。遇上突发事件,民兵快速地封锁交通要道,设卡盘查,配合公安机关破案。叠滘的民兵组织,是“三防”(防汛、防风、防旱)工作的基本队伍。每年汛期,都分布在堤围的险段上,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渡汛。到了非常时期,他们枕戈待旦,随时准备抗洪战斗。他们又是突击队,1959年大洪水,文昌沙堤段出现险情,叠滘民兵与佛山防洪队伍,一夜之间,筑了一条从新光针织厂烟囱处至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全长384米新堤(后来是文沙路的一段),确保了叠滘的安全。1968年,洪水期间,大码头堤段出现渗漏,继而漫顶,情况危急,在千钧一发时,几百名民兵抢险队员立即到位,堵漏导渗,用沙包加高堤面,经一番激烈的战斗,化险为夷。叠滘的民兵组织,在汛期,时刻准备着,奔赴北江大堤作抗洪战斗。在历史抗洪斗争中,叠滘民兵曾先后支援过小塘下安、丹灶荷村的抗洪抢险工作。

    改革开放以来,以民兵为主体,组建了治安巡逻dui,担负着叠滘日夜巡逻执勤任务;防范着各式各样的治安突发事件发生,在整顿社会治安行动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论坛开设目的:推广叠滘特色龙船文化;提供一个分享交流平台。
定位:
以民间视角发展龙船文化

TOP

二、兵役

    (一)历代征募兵制

    兵出于民。历史上各朝代,都订有征募兵员制度。

    元代初期,实 行举族皆兵制。凡蒙古族及其统辖下的部族男女,“无众寡,尽佥为兵”,“上马则备战斗,下马则屯聚牧养”。后因兵力不足,得纳汉人当兵,规定20户(或20丁)出一兵,年龄在20岁以上。“丁力强者,充军;弱者出钱”。元统一中国以后,军队分为“宿卫”和“镇戍”两大系统。把全体军人和“壮干有力之家”定为军户,与民户分籍登记,世袭为兵。
   
    明代,实 行卫、所制。民户每三户出一丁,出丁者为“正军户”,其余为贴军户。正军户如有逃亡或死绝者,再由原籍的亲属或贴军户补充。卫、所之兵,多数屯田,少数驻防;农时耕种,农隙训练。遇有战争,由朝廷命将,率领卫、所调集的士兵,执行征战任务,军户仍为世袭的。

    清代,实 行八旗兵制,以旗统兵。凡隶属于旗者,皆可为兵。所有清兵,其家不得为农工商贾,是靠薪饷维持生活。一人在伍,全家编入兵籍。父在子为余丁,父死由子继,世代相袭,以兵为业。此外,清代还实 行募兵制。以雇佣招收的形式,自愿为原则募集兵员,军人以军为职业,兵役除旗兵世袭外,其余都由募集而来。

    民国初期,全国未有统一的兵役制度,各派军阀均沿用清代的募兵制。民国二十二年(1933)6月,国民zf颁布第一部《兵役法》。兵役改为:常备兵役、补充兵役和国民兵役三种。补充兵役由适合常备兵现役条件的超额男子充服,每年征集一部分人入营服现役。训练4—6个月后即退伍,改服预备役。规定国防部为全国行政主管机关,内政部为协管机构。

    自从国民zf第一部《兵役法》颁布实施后,每年都采取统征和自征的办法,实施兵员征集。征兵采用抽签形式,原则上三丁抽一,五丁抽二,但独丁抽到也要去。征兵步骤分:身家调查,造册上报,体格检查,抽签入营等四步进行。其时,征集兵役虽有明令法规,但由于打内战,数量越征越多,不得民心。加上社会腐败,军政官吏,各行其是;地主豪绅,横行乡里,以致征兵名目繁多,规定多有废驰,兵役流弊滋生,应报兵役者,有的伪造缓役证书,漏报户籍;中签者,稍有资财的,便出贿买地痞流氓或兵痞冒名顶替入营当兵。无钱无势的,往往被捆绑押入营;办理兵役者,造册不确,放纵隐匿,虚伪证明,强拉贿放,或籍征勒索,利用职权包庇壮丁。每年把抽丁名额摊派下乡,强迫乡民缴纳安家费和买丁费。凡是适龄壮丁,一律缴纳壮丁安家费,从中渔利;接兵部队,虐待壮丁,滥施体罚,克扣薪饷,忽视保育,甚至拉放相继,征兵舞弊之风盛极一时。兵役人员贪污舞弊,也成为公开的秘密。民国二十九年(1940),抗日战争急需补充兵员,各地成立志愿兵团,招募志愿兵拨补部队。由于社会腐败,舞弊积垢,所征集的志愿兵团,实际多是不志愿的。拨交作战部队时,常逃散十之八九。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GCD领导下的人民军队,都是分别由部队直接动员吸收入伍,或由中共地方组织动员后输送入伍的真正志愿兵。

    解放前夕,叠滘曾有佛山元甲中学校女学生王安琪(潭头坊人),被输送入中国人民解放军队伍。
论坛开设目的:推广叠滘特色龙船文化;提供一个分享交流平台。
定位:
以民间视角发展龙船文化

TOP

(二)建国后的兵役制和征兵工作

    建国后,继续实 行志愿兵役制。1950年,中国人民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组成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作战。当时,华英中学校,有叠滘籍的学生:招美徒(女,叠滘墟镇人)、陈圣正(潭头坊人)、陈家辉(潭头坊人)、陈云博(潭头坊人)、陈元秩(女,潭头坊人)和东胜坊社会青年王槐新等,报名参军,获准参加抗美援朝志愿军。

    1955年7月30日,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颁布执行,实 行义务兵役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不分种族、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及教育程度,都有义务依照兵役法规定服兵役。兵役分现役和预备役两种。男青年年满18周岁均可自愿报名应征服兵役。现役期限为:陆军3年,空军4年,海军5年(1965年,依次改为:4年、5年、6年;1967年,又改为2年、3年、4年;1978年,恢复3年、4年、5年)。退伍战士、转业干部和经过训练合格的民兵预备役,战争需要随时应征。

    1978年3月,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为加速军队革命化、现代化建设,全国实 行义务兵与志愿兵结合的兵役制度。义务兵超期服役的部分技术兵员,愿意者可转为志愿兵继续服役,期限一般为15—20年,年龄不超过40岁(1984年5月,改为至少8年,一般不超过12年,年龄不超过35岁)。退出现役后,由原地zf负责安排工作。

    建国后,自兵役法颁布以来,叠滘每年都在南海县人民武装部和各级zf统一领导下,积极开展征兵工作,按时、按质、按量为祖国选好兵、送好兵。征兵工作分四步进行:1.宣传发动,自愿报名,目测评议;2.体格检查:由上级派医生进行五官、内科、外科的严格检查,再由主检负责复检,确立体格合格的人员;3.政治审查:由乡(大队)、镇、县三级征兵办公室,按《征集兵员政治条件的规定》,组织资料进行严格的政治审查;4.最后定兵和送兵,县镇征兵办公室与接兵部队共同商定入伍对象,将批准入伍人名单,在大队张贴公布,并向批准入伍青年发送《应征入伍通知书》。送兵日,应征青年佩戴大红花,由亲戚朋友和乡亲,舞起醒狮,敲锣打鼓,欢送新兵入伍。

    叠滘历年参军和退伍人数统计表
    ……
论坛开设目的:推广叠滘特色龙船文化;提供一个分享交流平台。
定位:
以民间视角发展龙船文化

TOP

第七节  政治综述

    一、民主改革运动

    建国初期,成立叠滘乡临时政治指挥部,在1950年2月15日,接收了叠滘乡公所。

    1950年3月后,各自然村组织农民协会。农民协会建立后,做了六件事:

    1.领导全村人民,准备土地改革。首先进行“双禁”(禁烟、禁赌)运动。

    2.料理所有政务工作。如人口增减变动、开发证明书、调解民事纠纷等。

    3.整顿户籍。将辖围内的房屋全面编造门牌,逐户登记人口。

    4.调查贫富人口情况。根据新编户口册资料,逐户调查经济状况、生活来源,进行排队,找出最贫苦和比较贫苦的人。

    5.调整耕地。雇贫农没有耕地耕作,而有些人耕地多,从中调剂一部分,以解决暂时的生活困难(但不是分田,因为未到分田的阶段)。

    6.查田定产,编册造串。是为征收第一次公粮作好准备。

    叠滘乡范围的耕地,通过民主评定,分六个等级(年产量、市亩、市斤):特等1160、甲等1015、乙等880、丙等750、丁等650、戊等550。
论坛开设目的:推广叠滘特色龙船文化;提供一个分享交流平台。
定位:
以民间视角发展龙船文化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