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三鸟中的鸭,是叠滘饲养量最大的品种,那就是“埠鸭”,而且早而有之。民国期间续修的《孔氏家谱》中就有禾埠投标,放养埠鸭的记载。“埠鸭”者,在相对固定范围的稻田内(俗称禾埠),流动散放鸭群,从几百到几千只不等,由2—4人管理。通常每年饲养三批,即春水鸭、早禾埠鸭和晚禾埠鸭,尤以早禾埠鸭为多。主要品种有:“广东灰鸭”、“中山麻鸭”等土鸭为多。前者体型稍大,适宜制作“烧鸭”,后者是肉蛋兼宜的鸭种。
饲养埠鸭,通常在水边或水塘边搭建鸭棚(鸭寮),围上高出水(地)面1米左右的竹栏栅,北面以竹笪密封,抵御寒风。水边为平坦斜坡,但于鸭群上落。雏鸭栏,棚内以牛屎干铺地,以防潮防冷;夜间用软谷围将雏鸭圈成25—30只的小群,以防堆叠挤压;点长明灯和养猫、狗以防鼠害,也有用黄皮树叶遍插周围以防鼠。雏鸭初饲,以水洗大米饭拌切碎青菜叶、嫩草等,渐次加喂玉糠、虾糠,然后以水浸谷、青料、粗糠、动物性混和饲料代替。经过30天的喂饲后,即可全天放养,一般不再喂饲料,任其在田间捡食遗谷,觅食螺、蚬、蟛蜞及各种昆虫等天然动物。埠鸭一般经一个多月的放养,便可上市出售。母鸭在产蛋前两个月,实 行限料饲养,防止过肥;开蛋前半月,停止喂食蚬类饲料,以防雏鸭软脚病。产蛋期饲料要充足,动物料占20%,稻谷70%,粗糠10%。饲养一只母鸭,年耗稻谷约30—40公斤。
1958年,叠南、叠北都分别办起鸭场或鹅场,集体饲养和孵化。终因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粮食、饲料奇缺而难以为继。后来,部分生产队先后搭建鸭场,放养埠鸭,而且开始引进优良鸭种“松香黄”、“北京白”等。到了20世纪70年代初,稻田普遍使用高效杀虫农药,埠鸭已不能放养,而改为圈养,直接增大了成本,造成经济效益低,加上疫病流行,死亡率高,导致生产队集体饲养三鸟,逐渐减少至终止。
20世纪80年代以前,作为家庭副业,乡人也有零星饲鸭,品种多为本地水鸭,也有泥鸭和番鸭,大都随涌放养,任其到处觅食,晚上才归栏,每日喂饲一次(有时更不用喂饲)。直到河涌水污染日益严重,鱼、虾、螺、蚬等水生动物绝迹,家庭养鸭也随之告终,极少人还在家中圈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