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离壬寅年五月初五(2022年6月3日)端午节还有:
返回列表 发帖
二、土地改革运动

    1950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运动》公布。同年12月,南海县以大沥乡为土地改革试点。

    1951年5月,成立南海县土地改革委员会。

    1951年5月15日,以三区、六区为先行点,开展土地改革运动。运动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  清匪反霸,退租退押
    第二阶段  划分阶级,没收分配
    第三阶段  复查补课,发土地证
论坛开设目的:推广叠滘特色龙船文化;提供一个分享交流平台。
定位:
以民间视角发展龙船文化

TOP

(一)土地改革第一阶段

    土地改革第一阶段,是清匪、反霸、退租、退押(简称“八字运动”)的阶段。口号是:依靠雇贫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计划地消灭地主阶级!

    1951年8月,土改队伍进驻叠滘乡,首先组织雇贫农主席团,将叠滘乡分置叠南乡、叠北乡。
叠南乡人民zf、叠北乡人民zf,从1951年8月开始,各自办公。叠滘乡临时政治指挥部同时撤销。两乡主政以后,分别将部分自然村合并。

    叠南乡人民zf、叠北乡人民zf,从1951年8月开始,各自办公。叠滘乡临时政治指挥部同时撤销。两乡主政以后,分别将部分自然村合并。

    1951年9月,“八字运动”正式开始。土改工作队员,深入群众中去访贫问苦,扎根、串连于深受封建压迫、苦大仇深的贫苦农民(简称根子)家庭,实 行同食、同住、同劳动的“三同”活动,引导根子诉苦、追根,进行“谁养活谁”(是地主养活农民,还是农民养活地主)的阶级教育。启发根子的阶级认识,提高根子的阶级觉悟,培养根子的阶级感情,充分调动根子的积极性。通过根子串连扩大队伍,组织个别诉苦、小组诉苦、大会诉苦等形式,逐步把贫苦的农民发动起来,形成了雇贫农的核心,并团结教育中农,扩大阵线。

    当农民觉悟起来时,便组织雇贫农主席团,领导土地改革运动。当时,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队,进驻叠南乡、叠北乡各村庄,帮助地方土地改革,配合民兵一起,维持土改秩序和治安保卫工作,然后开展清匪、反霸斗争和退租、退押工作。

    退租。根据有关政策规定,凡有耕地出租者,是以1947年为计算标准。依照耕地面积数量、等级、套以查田定产的产量,实 行25%退租。称为“胜利果实”,分配给农民。同时,处理退押事宜。

    1952年2月,组织新农民协会,管理村务工作。同时撤销雇贫农主席团。叠南乡和叠北乡的土地改革运动,第一阶段宣告结束。
论坛开设目的:推广叠滘特色龙船文化;提供一个分享交流平台。
定位:
以民间视角发展龙船文化

TOP

(二)土地改革第二阶段

    土地改革第二阶段,是划分阶级,没收分配(即划分阶级成份,消灭地主阶级;分田分地分财产,建立地方人民政权)的阶段。

    土地改革第二阶段先在叠北乡开展,土改队伍在1952年5月进村。在原有农民协会管辖范围基础上,兵分三路:

    第一路,先把土地改革有关政策、法令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

    第二路,发动、串连、组织“骨干”分子学习政策、法令,让骨干分子掌握好方向,行动起来当家作主。

    第三路,把本管辖范围所有居住人口,分成三大类型:

    1.农会支柱;2.中间阶层;3.di对阶级。

    划分阶级成份,是以1947年为标准的。当群众普遍发动起来后,依照阶级成份名称,循序进行。首先是自报,次是公议,三是发榜公报,三榜定案。

    阶级划分后,按政策进行没收或征收土地、房屋、财产。按照“满足雇贫农,适当照顾其他”和“填坑补缺,有利生产”的原则进行分配。消灭地主阶级,土地回老家。

    最后,是建立地方人民政权,改组农民协会。在农民协会领导下的农村工会(基层)、妇女会、青年会、儿童会、基干民兵等组织,分别履行自己的职责。

    叠南乡的土地改革第二阶段,在1952年11月,土改队伍进村。工作步骤与叠北乡大同小异。

    土地改革第二阶段的结束时间:叠北乡在1953年5月,叠南乡在1953年8月。

    土地改革第二阶段结束,原有业主的耕地面积情况见《叠滘境内业主耕地在境外面积统计表》。
论坛开设目的:推广叠滘特色龙船文化;提供一个分享交流平台。
定位:
以民间视角发展龙船文化

TOP

(三)土地改革第三阶段

    土地改革第三阶段,是复查补课(查漏纠错),发土地证的阶段。

    土改工作队进村时间:叠南乡在1953年10月,叠北乡在1953年7月。土改队伍进村后,根据有关政策、法令做了六项工作:

    第一项,是解决土改第二阶段后所出现的问题,重点放在阶级成份方面。有错必纠,有漏必补。

    第二项,检查分配土地的问题。有偏则纠,做到合情合理。

    第三项,烧毁旧田契、屋契,发放新土地证。

    第四项,评功表模。评选在土改工作中,所涌现出来的功臣模范人物。

    第五项,建党、建团。发展党员和团员。

    第六项,健全组织队伍。

    土地改革第三阶段结束时间:叠南乡在1953年12月,叠北乡在1953年9月。

    土地改革的胜利完成,不仅使叠滘的农民免除了世代背负苛重的地租和赋税,更重要的是彻底废除了封建地主所有制,建立了农民个体所有制,实现了农民千百年来期盼“耕者有其田”的夙愿,真正做到翻身做主人。土地改革的胜利完成,调动和鼓舞了农民极大的生产积极性,迅速掀起了兴修水利,增加生产的高潮。
论坛开设目的:推广叠滘特色龙船文化;提供一个分享交流平台。
定位:
以民间视角发展龙船文化

TOP

叠滘农村阶级成份名称表

一、农会支柱

一类:雇农、贫农、佃中农、一类工人
二类:中农,二类工人
三类:三类工人、贫民、小贩

二、中间阶层

一类:富裕中农、小商贩、小商人、小手工业
二类:四类工人、工人小土地、小土地工人、小土地经营者
三类:小土地出租者、小商业
四类:小商业xiao土地、小土地
五类:工商业、工商业xiao土地、小土地工商业
六类:自由职业
七类:债利生活
八类:游民

三、di对阶级

一类:佃富农
二类:富农
三类:富裕富农
四类:黑社会反动集团
五类:农业资本家、资本家
六类:华侨地主
七类:伪官吏
八类:土匪、惯匪
九类:工商业地主
十类:地主工商业
十一类:公堂地主
十二类:地主
十三类:大地主
十四类:地主官僚
十五类:官僚地主
十六类:恶霸
十七类:地主恶霸
十八类:恶霸地主
论坛开设目的:推广叠滘特色龙船文化;提供一个分享交流平台。
定位:
以民间视角发展龙船文化

TOP

三、快报和展览会

    1957年5月1日开始,叠南奋斗集体农庄发刊了《奋斗快报》,叠北前进集体农庄发刊了《前进快报》,两份油印快报,不定期报道当前中心工作情况和表扬好人好事,批评存在问题或缺点。

    1959年3月,《前进快报》更名为《叠北周报》。《奋斗快报》于1959年4月停刊;《叠北周报》于1963年8月停刊。

    1963年7月,叠北大队在叠北人民会场举办“文化教育成果展览会”,为期15天。据记录统计,参观人数5893人次。

    1964年9月份开始,叠南、叠北两个大队,开展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宣传、捍卫毛泽东思想,贯彻、执行毛主席指示。

    1968年11月,叠北大队在叠北人民会场举办“三忠于展览会”(忠于人民、忠于党、忠于毛主席),为期45天。除了叠南、叠北人民参观之外,平洲、大沥、东一、东二等单位、个人都来参观。据记录统计,参观人数17468人次。结束后,所有展品先运往平洲人民会场展出,后运往大沥继续展出。

    1969年11月,叠北大队在叠北人民会场和叠北小学校举办“阶级教育展览会”,为期30天。据记录统计,参观人数10372人次。
论坛开设目的:推广叠滘特色龙船文化;提供一个分享交流平台。
定位:
以民间视角发展龙船文化

TOP

四、思想教育

    建国以来,叠南、叠北经常向广大人民群众开展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的“五爱”教育;在妇女中,开展发挥“半边天”作用的教育;在全民开展为人民服务活动中,进行“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和“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及“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GCD”的“五讲四美三热爱”教育。同时,开展以张思德、白求恩、老愚公、雷锋、王杰、焦裕禄、麦贤得为榜样,自我教育,促进自身思想革命化。
论坛开设目的:推广叠滘特色龙船文化;提供一个分享交流平台。
定位:
以民间视角发展龙船文化

TOP

第七章  经济建设

    第一节  经济发展概况

    叠滘开村伊始,是个水网泽国小渔村,始居祖温、许二公泊岸汾滩,赋以捕鱼、养鸡、养鸭为生。随着南宋偏安江南,且叠滘成沙造地日增,不断迎来大批由中原避乱南迁的先民,为叠滘带来丰富的劳力资源和生产经验,使经济发展注入新鲜活力;同时,还带来了各地的百工技艺,促进了手工行业的发展。由此,叠滘不断发展壮大,逐步形成了男耕女织、半工半农、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格局。

    明代初期,叠滘已发展成初具规模的水乡。到明·万历年间,叠滘发展成为南海县的棉织之乡,所产的土布凭藉佛山汾江这条“黄金水道”远销各地。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大大促进了商业和服务业的兴旺。其时,文昌沙已成商市,店铺林立,生意兴隆,乡中的墟市也十分畅旺。明·《叠滘八景》中就有“桥头夜市烟蓬起”一景,记述当时“海边墟”繁荣景况。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五口通商”,给中国的民族工业带来深刻的影响和强烈的冲击。但是,勤劳朴实的叠滘人,凭着聪明睿智,紧抓机遇,“硬係”把棉织业的发展,一次又一次推之向前。到清末民初,叠滘棉织之乡进入鼎盛时期,大小布厂近200间,较具规模的就有50多间,棉织业一度成为“乡人仰食之所”。

    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苦难深重,百业萧条,生活商品奇缺,“米珠薪挂”,众多失业的乡人,挣扎于水火之中。不少人冒着生命危险,偷越日军封锁线,“走货”(长途贩运)谋生,叠滘人称之为“走芦苞”。乡人三五成群抄小路,跋山涉水越境到三山芦苞,肩挑背负贩运故衣、粮食、干货等生活必需品,赚取微薄的价差以糊口。抗战胜利后,叠滘各行各业虽有恢复之势,但随着内战的爆发,又陷于奄奄一息之中。

    建国之初,党和zf提出“不丢荒一亩地,不饿死一个人”的口号,发放农货和救济粮,贯彻“谁种谁收”的政策,动员农民增产粮食,保障人民生活。1950年1月,成立防洪复堤委员会,大力开展堵口复堤、联围筑闸、兴修水利的群众运动,为农业生产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工商业亦组织开展“以工代赈”的生产自救活动;商业部门广开渠道组织货源,还通过城乡物资交流会等方式沟通产销,活跃市场,保障供给。

    1951年至1956年,按照中共中央关于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总任务和第一个五年计划部署,先后开展对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叠滘乡在1951年8月开始土地改革运动,到1953年12月全面结束,彻底废除了千百年来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农村各种封建压迫制度,广大农民翻身作主人,生产积极性空前提高,农业总产值1953年比1949年增长50%。土改结束后,农民组织起来,开展互助合作化运动,至1956年底,全乡实现农业合作化,走上社会主义康庄大道。同时,加强了各项防御措施,提高了抗拒自然灾害的能力。

    1953年,叠滘的棉织业 迎来了又一次蓬勃发展的好时机,全乡共有大小织布厂192间,共有织布机1363台,从业人员达2200多人(未计发外加工的人员)。1955年冬,叠滘161家的私营棉织厂,在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中,先后改革合并,组成全民所有制的南海棉织厂和集体所有制的为群棉织厂。后来,他们发展成为南海县内最大的棉织厂。

    建国后,商业流通领域在“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政策指导下,1952年9月,国家实 行了糖、烟、酒专卖管理。1953年12月和1954年9月,粮、油、棉布商品,先后实 行统购统销,置于国营商业管制之下。1953年,叠滘墟设立供销合作社网点,为农民交售产品,购买生产资料和生活用品服务。自此,供销社系统一直充当联结城与乡、工业 与 农业、生产和消费之间的流通中介,发挥着农村商业主渠道的作用。1956年,叠滘供销社受zf委托,把叠滘墟及乡中的私营商业、小商贩和服务业等,全部改造成立合营,合作商店和合作组,完成了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工作。

    1956年9月,中共“八大”会议确定了全党、全国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来。1958年,开始执行国家第二个五年计划时,中共“八大”第二次会议,正式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接着“大跃进”运动,席卷全国。叠滘乡中“反右倾,鼓干劲,创高产”的热潮与全国各地一样,一浪高于一浪。在“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口号推动下,在管理体制上,把仅建立不到一年的高级社全部过渡到人民公社,并且强调人民公社“一大二公”,实 行“大拉平”,不讲按劳分配;大办公共食堂,实 行“吃饱三餐不用钱”,取消社员自留地和家庭副业,取消农贸市场。在指导生产上,误认为“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推行“高指标”,“瞎指挥”;水稻插植提倡“蚂蚁出洞,越密越好”;深耕改土“越深越好”。达不到指标要求,就浮夸虚报,劳民伤财。加上要“大炼钢铁,超英赶美”,抽调大批劳动力去“砍树木烧炭”,拆祠庙“建高炉”。其结果是,炼不出铁来,最终一无所获。“吃饱三餐”,造成粮食浪费。各级浮夸虚报(实际当年晚造是歉收),征购任务不能完成。这时又误以为基层干部瞒产,于是又开展“反瞒产”运动,人人过关。结果,既反不出粮食,又挫伤了干部的积极性。到1959年春夏间,农村出现严重缺粮,其时,有乡人写了一副对联:“户户互呼庚癸煮,人人寅食卯时粮。”讲出了当时的困境。部分农民,特别是年老体弱者,因为吃不饱,而患上水肿病,甚至死亡。加上自然灾频仍,造成农业连年减产。

    1961年,中共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着手纠正“大跃进”以来经济工作中“左”的错误。农村中开始贯彻中喘的“农村工作十二条”和《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开展整风整社,批判一平二调的“共产风”、“浮夸风”,“强迫命令风”。重新建立“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经济核算制度;给回社员自留地,允许发展家庭副业;取销分配上的供给制,恢复劳动定额管理;开放农贸市场。与此同时,贯彻“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战略方针,调整工农业比例,大办农业。到1962年至1963年,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逐渐好转,队办工副业,有了比较宽松的环境,也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农村社队企业、自留地、家庭副业、集市贸易,都被视为资本主孳生地,反复加以批判和诸多限制。生产队一级工副业,受打击尤为严重。1975年中,大部分被收归大队统一经营。“集市贸易”,虽被视为资本主义复辟的“活标本”而大张挞伐,但仍未关闭。1973年和1974年,政策略有松动,准许生产队及农民,在完成国家派购任务后,将留成部分(如生猪卖六留四)上集市议价出售。但1975年,“批判资产阶级法权”,“割资本主义尾巴”,又对集市贸易严加控制,甚至全县统一墟期为逢1、逢5;严厉限制自留地及家庭副业的发展(例如:房前屋后果木归公,鸡、鸭、鹅等家禽饲养,限定只数等等),从而导致集市贸易尽丧生机。在“文化大革命”10年动乱中,叠滘的历史形成的平和务实乡风起作用,全乡没有一个农民停“农”闹革命,更没有发生武斗和伤人事件;在批判“唯生产力论”时,仍坚持勤劳生产。故此,经济虽受到重大冲击,但总趋势仍逐步发展。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党工作重点不再“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实 行改革开放。1985年,叠滘全面实 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此农村经济形成双层经营体制,即在土地和重要基础设施公有前提下,集体(前生产队改组为经济合作社,前大队改组为经济联合社)统一经营与家庭承包经营并行,相辅相成。制度的改革,政策的支持,随着集体积累增加,大批劳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为农村工业大发展提供了资金和劳动力,促成了20世纪80年代乡中集体和私人企业的崛起和壮大。1980年,随着叠滘首家合资企业“步步高鞋厂”的开办以后,乡人不断改造投资环境,招商引资,先后引进、成立各类型的“三资企业”。不但吸引、利用外资,增加建设资金,而且通过引进先进生产设备、技术和管理方法,提高自办企业的管理、技术水平和员工素质,为日后农村企业更大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论坛开设目的:推广叠滘特色龙船文化;提供一个分享交流平台。
定位:
以民间视角发展龙船文化

TOP

第二节  农业

    叠滘地处珠江三角洲的围田区,历史上以种水稻为主。由于叠滘是男耕女织、半工半农的水乡,又靠近佛山,一向有专门种植蔬菜、花卉等经济作物的习惯,供应人们日常所需。“以农为本”历来是我国主要的国策。清代以前,历代各级官署均得“劝课农桑”。民国时期,农业归县zf建设科管理。建国以后,实 行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方针,发展国民经济。经过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等生产关系的改革,以及建国后多次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用机械使用日益增加,水稻品种的优化和改良,耕作技术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等,逐步实现科学种田,促进了农业生产突飞猛进,收获恒丰。

    1949年,叠滘乡水稻年平均亩产579市斤,1990年1734斤。南海县农业局粮产股和叠南管理区梁牛合作的试验田,1990年早造亩产1380市斤,创佛山地区早造水稻单产最高纪录。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城乡建设的飞速发展,自1985年开始,叠滘的农田不断被征用和改变用途,到2002年止,全乡可耕地面积几近于零。8071名农民,基本脱离农耕,成了没有土地,“洗脚上田”的国民,叠滘亦成了“全征地”的乡村之一。

    叠滘建国后农业生产用地面积情况表
    ……

    叠南建国后农业生产用地面积情况表
    ……

    叠北建国后农业生产用地面积情况表
    ……
论坛开设目的:推广叠滘特色龙船文化;提供一个分享交流平台。
定位:
以民间视角发展龙船文化

TOP

一、农村生产经营体制

    叠滘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演变,大抵可分为,以改革土地所有制为主要内容的生产关系变革和改革经营体制为主要内容的生产关系调整的两个历史阶段。前者主要是通过土改,把封建土地所有制,转变为农民个体所有制;通过农业合作化,把农民个体所有制转变为集体所有制;再通过农村人民公社化,转变为更大一级集体所有制。后者主要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土地公有制不变,但所有权与经营权逐步分离;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推行为契机,逐步确立了家庭、集体双层经营体制和多成份的经济结构,形成了农业、工业、商业和服务业全面发展的局面。
论坛开设目的:推广叠滘特色龙船文化;提供一个分享交流平台。
定位:
以民间视角发展龙船文化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