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离壬寅年五月初五(2022年6月3日)端午节还有:
返回列表 发帖

《叠滘乡志》2006版

打字:撒野的孩子 (历经两年时间打的,赞一个)

引用撒野的孩子原贴“到目前为止,应该都未有人将《叠滘乡志》摆上论坛,咁啱屋企有本,或者好多人屋企都有,但相信大部分都好似我咁无心机睇晒成本书,而家得闲打一段上网,等于分段阅读,可能会有心机将本乡志睇晒。闲来无事,当作练习打字,由于发贴字数限际,只有利用回复不断更新,对此贴有兴趣嘅坛友,可以得闲睇下,无兴趣嘅笑笑就算。为左可以保持整本乡志更新的连续性,希望各位睇过就算,尽量唔好回贴,同时,乡志里面的数据图表我就唔放上网了,因为又蠢、又懒唔识画,希望各位见谅!”

附件: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论坛开设目的:推广叠滘特色龙船文化;提供一个分享交流平台。
定位:
以民间视角发展龙船文化

原来有甘详细记载叠滘既野,学到野了

TOP

点解吾再继续更新?无晒啦?呢本书有无得卖?系边度买?

TOP

2、义学
      民国六年(1917),潭头坊人周颂朋,捐资创办培基义学。免费教育乡中家境贫苦的失学儿童,是 ...
撒野的孩子 发表于 2013-11-22 12:00



    还在坚持,佩服!佩服!
论坛开设目的:推广叠滘特色龙船文化;提供一个分享交流平台。
定位:
以民间视角发展龙船文化

TOP

2、义学
      民国六年(1917),潭头坊人周颂朋,捐资创办培基义学。免费教育乡中家境贫苦的失学儿童,是叠滘第一间慈善学校。
      民国三十四年(1945)春天,由各慈祥善德仁翁捐资,继培基义学之善举,“民众班”重新开课,招收贫困的失学儿童及青年人入学读书。

TOP

(四)办学经费
  1、社学  书院  家塾  私塾
  民国以前,叠滘乡的社学、书院、家塾、私塾都是民间办学性质。形式有三种:
  第一种,集资办学。叠溪社学和协文书院(属十坊)
;培风社学和叠滘书院(属十四坊)。用一部分集资款,购置耕地出租,以收田租维持办学经费开支。
  第二种,族姓公堂出资办学。培贤家塾、庐江家塾、陈氏书室,是各姓氏公堂出资办学,培养和教育本姓氏子弟的。
  第三种,私人办学。一人独资或多人合资开办私塾,向社会招生。依靠学费收入,维持经费开支。
  清末,废科举后,社学、书院日渐式微。公堂办学,只维持一段时间,而私人办学,日趋增多。
  民国十四年(1925),培风社学、乡中开明人士、私营企业开始资助叠滘小学校。同时,成立了“叠滘小学校校董会”和“民众教育馆”。从此,开辟了叠滘乡由私人办学转为乡人集体办学的新路。并开展了成人扫除文盲的公益教育。
      民国十六年,叠滘乡公所决定每年在其辖下的田亩中加收附加费,作为叠滘小学校教育经费,又得到叠溪社学、培风社学、叠滘市场合众股份公司、叠滘均益菜市股份公司、源丰米机、民乐米机、救济院、港澳同胞和广佛人士等热情捐助,叠滘小学已成为乡办的学校。亦显示了叠滘乡人素重教育的情怀。

TOP

(三)民众学校
      叠滘乡人素重教育,不单表现在建校办学,教化育人,还体现在扶贫济困,举办义学,关怀草根阶层的失学儿童,开展民众成人教育,有教无类。
      旅港殷商周颂朋,潭头坊人,出生家境贫寒,儿时辍学,在乡亲的扶助下到香港谋生,经过艰辛拼搏,经商有成。他忆幼年失学之苦,更不忘回馈昔日乡亲关怀之情,于民国六年(1917),主动出资在涌表坊开办一间培基义学(在叠滘小学校现址),教授贫苦失学儿童。学校是一间松皮瓦房,占地面积约1亩。门前有一副对联:“春风桃李植;时雨梓桑沾。”反映了周颂朋爱乡助里的襟怀。他聘请一位教师,招收草根阶层贫苦的失学儿童40-50人,单班复式教学,不收学费,还提供课本和一些学习用品,对修业期满,品学兼优的学生,周颂朋还介绍他们到香港工作,或供他们升学深造。培基义学,一直延续到民国二十三年(1933)。周颂朋无私地把义学址、相连的藕塘及田地近7亩一并捐出,作为新建叠滘小学校的校址,培基义学才告结束。到民国二十三年,叠滘小学校新校落成,校内特设一个课室开办民众班,继承周颂朋办培基义学之举。同时,新校还设立民众教育馆,室内备有图书、报刊、画报等,白天供乡人阅览,夜间由学校老师义务执教成人识字班,开展民众扫盲活动。民国二十七年夏大,一批热血青年,他们大都是叠滘外出读书的中学生,利用暑期放假回乡,加盟小学校的民众夜校教育工作,同时,开展抗日救国的宣传活动。其时,夜校增至3个班,入读人数达120多人。后来,因日军进犯叠滘而告结束。1945年春天,由叠滘乡公所倡议恢复民众教育,各慈祥善德仁翁响应捐助,“民众班”又重新开课,招收贫困的失学儿童及青年人,除了免费入学外,还给与课本和定额的学习用品。由叠滘小学校的老师和社会上热心教育事业的人,义务担任执教,从星期一至星期六,每天早上上课,下午停课。后因时局动荡,于1947年7月结束。

TOP

2、三间小学校
       建国前,骧云小学校、纬文小学校、明新小学校,都是私立的。他们基本上,是推行新制教育。

TOP

沦陷时期的叠滘小学校
      沦陷时期,受佛山、广州两地的“抗敌后援会”影响,叠滘一批热血青年、进步师生,在民国二十七年夏天,曾以叠滘小学为基地,组织成立了“抗敌后援会乡村服务团”,积极开展抗日救亡的爱国宣传活动。组织者基本上是佛山、广州的一些“抗敌后援会”成员,他们绝大多数都是叠滘外出读书中学生,利用暑期放假回乡,以办民众夜校教识字为掩护,开展抗日救国宣传活动。教唱抗日战歌,上演自编自导的有关抗战内容的粤剧、话剧,深受民众热烈欢迎。抗敌后援会乡村服务团团长霍泽广,副团长郑鹤龄,团员有陈天灿、陈圣基、陈汝廷、陈云登、陈汝科、陈圣楚、张锡康、黄耀材、麦华泽、杨玉仙、梁景孟等。学员有120多人,分3个班。高级班(相当于文化补习班),重点辅导准备升实中的学生为主;其余中级班,中青年民众居多,教珠算及初级语文、算术为主;低级班是文盲妇女,主教识字扫盲。所有的教材和识字课本,全部由佛山华英中学免费提供。茶基坊的黄耀材,是叠滘小学校第四届毕业生,喜唱擅跳,是当时活跃的文艺活动分子,东胜坊的麦华泽是剧组台柱,杨玉仙是女主角,梁景孟等是乐器手。叠滘抗敌后援会乡村服务团的活动持续开展了一段时间,终因日军到犯叠滘而无法继续公开集体活动。
  民国二十七年秋天,日军侵华之乱,叠滘已沦陷。陈俊朋耻于事敌,弃乡政,辞教职,徙迁怀集,隐居山野。其时,叠滘小学校学生锐减,经费拮据,教具设备,损坏严重,教师因为生活所迫而流散,景况一片凄凉,最后被迫停办。
  民国三十年初,追随孙中山辛亥革命的老同盟会员,国民革命胜利后广东省首届参议院议员,热心公益,努力发展家乡教育事业,积极推行国民新教育的先驱者陈俊朋,处内外交困之中,于怀集县住所逝世,客殒异乡,享年64岁。
  民国二十八年,叠滘乡中拼凑起日伪傀儡维持会,有名叫魏教永之人,借维持会关系,从学校总务主任陈云婵处索去学校锁匙,复校招生,按月收取学费。其时,国危家破,百业萧条,人们惶惶不可终日,又有何心绪顾及供书教学,再者,民不聊生,朝不保夕,又那有钱粮交学费。魏教永由于生员不足,仅勉强撑持两三个月便告解散。在以后的岁月里,虽有人曾尝试复校,亦不欢而散。
  民国三十一年,叠滘小学校由南海县接管,委派王炎为校长,聘香庭康为教导主任,续聘何金柳为总务主任。其时,仍处日军统治时期,人民生活维艰,学校景况都是奄奄一息。
  民国三十三年,王炎、香庭康先后卸任。由卢正心(卢边坊人)接掌校长,聘冯明庵任教导主任,纪业侯为训育主任,何金柳为总务主任,还邀请佛山元甲武术馆教头李佩弦来校任体育主任。从学校人事配备安排上可见卢校长心存重振叠滘小学校的鸿图大计,以不负乡亲父老之厚望。惟国难当头,外敌未除,想复兴“叠小”昔日雄风,承传叠滘兴学之路,可谓举步维艰,空有抱负而徒叹奈何。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14日),日军投降,叠滘重光。经原校董会成员倡议,重新筹组叠滘小学校董会,陈铁庵任校董会主席,乡长庞枢兼任校长。在各界人士的支持下,克服了不少困难,恢复了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尽管国民党中央ZF挑动四年内战,疏于教育事业,然而乡中热心办学的各族公堂、商号、社、团自觉捐粮赠款,使叠滘小学校劫后重生,并一年比一年有起色,但与战前相比,仍相差甚远。
      建国后,1950年,叠滘小学校董会不解而散,校长一职,由陈俊朋之子陈圣基接任。1951年2月,上级组织,先后委派潘祝(东胜村人)、石敬祥(外地人)为校长。从此,叠滘小学校纳入新中国统一管理,赋予新的动力,在崇文重教,办学育人的光辉大道上,继往开来,续写新篇章。
1

评分人数

  • 12v

TOP

本帖最后由 撒野的孩子 于 2013-11-22 11:33 编辑

建设新学校
      民国二十一年,校董会向全乡发起筹建新叠滘小学校的倡议。其时,陈俊朋已近60岁高龄,还身先士卒,不辞辛劳,不遗余力地与校董们一道四出活动。走广佛,落香港,到澳门等地宣传发动,募集资金。所到之处,众乡亲、旅外同胞都给予大力支持。旅港殷商周颂朋,得知陈校长来意,二话没说,便慨然捐赠2000元大洋,同时,把其在家乡涌表坊,所办的培基义学址和相连的藕塘、田地近7亩,全部无偿捐出作新校址。他提出唯一的要求,就是新校建成时,留一教室,继续培基义学的善举。在乡中,各姓氏也纷纷响应,竞相出钱出力,或以祖宗堂、社名义,或以商号名义,或以个人名义慷慨捐资。不少家族叔伯兄弟,同堂共商善举,众多的氏族公堂、商号竞相认捐新校的教室和教具……涌现出不少感人至深的场面,至今仍留在人们美好的记忆之中。此次募集,乡内、乡外同胞的建校捐资共大洋(货币的名称)25000多元,当时是个相当大的数目,亦足见叠滘人崇文重教之美德乡风浓厚。
  其时,在南海县设计科任职的建筑设计师,广东省财厅前楼的设计者,潭头坊人陈云标(陈佗),真诚坦荡,义务承担新校的测量和设计工作。他匠心独运,精益求精,为家乡设计出气宇轩昂,新颖别致,实用大方的两层整体新型校舍。平面状如“出”字,寓意是叠滘人杰地灵,人才辈出。选新址,建新校,乡人经年共同努力,一应准备就绪。遂于民国二十二年十月,破土动工。建筑工程由叠滘钟满记承造。于民国二十三年十二月二十六日(1934年1月30日)胜利竣工剪彩。是日举行了十分隆重而热烈的揭幕典礼。叠滘各届人士、乡亲父老、港澳侨胞,偕眷携属,纷至沓来,观礼庆贺。在学校前面秋收后的禾田里,搭起大戏棚,公演粤剧助庆。在昔日培基义学原址上,新建成的“叠滘小学校”,坐北朝南,气势宏伟,正面中央,钟楼耸立,绿瓦飞檐,石米批荡。镌刻在钟楼正壁上的“叠滘小学校”五个贴金盈尺大字,是当时广东省教育厅长,著名教育家许崇清亲笔题书。前门两侧,双葵倚伴。校舍中央,是250多平方米的大礼堂。两侧有联廊及楼梯,连通楼上楼下各室。还有舞台幕幔和化妆间,可供集会及文艺演出。礼堂两侧,共有对称的教室12间,统一配置单人连体桌椅。每室可容40多名学生。此外,还配有办公室、图书馆、音乐室、标本室、仪器实验室、医疗室和消费合作社等。学校首层西北角一个教室,定为民众班,延续周颂朋培基义学的善举,招收贫困弟子免费入学就读。另设一室,为叠滘民众教育馆,内有图书、报刊、画报等,日间对乡民开放,夜间免费举办成人扫盲识字班,开展民众教育。大楼的东、南两面是操场、游泳池、篮球场、单双杠、秋千、秋千吊环、滑梯、沙池等体育设施。学校周边,广栽树木:桉树、石粟树,高大挺拔;游泳池畔,杨柳依依。榕荫树下,琉璃绿瓦的凉亭玲珑剔透。校内天井里,错落有致的棕竹,绿叶婆娑,花草茵荣。学校就在园林中,美不胜收。全校占地总面积近7亩,建筑面积1363平方米。当年的叠滘小学校,以新制教育成绩卓显,教学设施一流,环境优美而声名远播,成为南海县手屈一指的乡村小学。同时,人们无不为设计者之匠心独具,灵动的构思;建造者之巧手精工而交口称颂。民国二十四年,国民党元老、书法家于右任莅临学校参观,欣然题书“进步”两个斗方大字,镶嵌在礼堂入口正中的屏风板上。于右任还到陈俊朋潭头坊的家“守真画苑”叙谈。其时,南海县长余心一,也曾多次来校视察督导。一时之间,慕名参观者接踵而来。叠滘小学校的典范作用,为全县推行和落实国民新教育立下汗马功劳。此时,陈俊朋既是叠滘乡乡长,又是校长,且兼教授课程,常和教师一起上下班。平日,除非有要事去乡公所外,一般都在学校工作。身为乡长,仍把主要时间和精力放在学校教育工作上,其热心办学之精神,实属可贵。
  民国二十四年,叠滘小学校迎来了第一届高小毕业生,共19人。其中男生16人,女生3人。以后,每年亦有两个以上毕业班。这些受新制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视野开阔,知识面广,不仅品学兼优,而且体格健壮,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他们当中,也有到佛山或广州继续升学深造的,但大多数则融入社会,在各行各业里,独当一面。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