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离壬寅年五月初五(2022年6月3日)端午节还有:
返回列表 发帖

龙舟竞渡:赛道在水上 出路在岸上

出处:珠江时报 2015年11月22日 星期日

佛科院体育学院体育教学部主任招惠芬认为,形成龙舟体育旅游产业,可拓宽佛山龙舟运动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在南海桂城叠滘举行的一场龙舟赛。


佛山龙舟运动有良好的群众基础。
    佛山位于珠江三角洲腹地,是著名的岭南水乡,在发展龙舟运动方面具备地理条件和人文基础的双重优势。在这里举行的国际龙舟赛事、各区村落自发组织的龙船竞速赛等,不仅推动了佛山乃至我国龙舟运动竞技水平的整体提升,更成功为佛山城市发展打造了一张响亮的名片。
    在2015年结题的佛山市哲学社会科学课题研究中,就有这么一项关注龙舟运动发展的研究成果《佛山龙舟运动开展现状及其发展对策的研究》,对龙舟运动的优势、现状进行调研,分析佛山龙舟运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原因,针对不同的原因做出合理化的建议。作者是佛科院体育学院体育教学部主任招惠芬。她认为,龙舟竞渡运动,赛道虽然在水上,但出路却在岸上,应把民族特色的大型赛事活动与区域旅游资源整合在一起开发,形成龙舟体育旅游产业,拓宽龙舟运动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日前,佛山文化周刊记者采访了招惠芬老师,就“龙舟运动”相关话题进行交流。
    历史:先民划龙舟祈丰收
    河网密布的岭南水乡是招惠芬对佛山的第一印象,“初来佛山我住在叠南,每到端午节,锣鼓声起,龙舟竞速,十分热闹。”出于兴趣,她开始关注佛山的龙舟运动。随后,她又对“佛山体育文化发展”题材进行了研究,积累了不少与龙舟有关的素材,为“龙舟运动”课题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古时候龙舟活动的开展多与‘祭祀’有关系。”在招惠芬看来,从宗教心理角度出发,赛龙舟蕴含着祈求丰收的动机。
    她在翻查文献时发现,早在战国到两汉时期,竞渡活动已经萌芽。古时候,佛山人以农耕、养鱼为生,农民习惯了“开门见山,举步登舟”,后来逐渐演化成赛龙舟。先民们习惯把“农事”与“天事”联系在一起,有了收成首先要祭天,感谢并祈求龙王。因此,每逢农历端午节,各乡各镇击鼓游龙,庆典节日,更是要举办各种形式的龙舟竞赛,场面热闹欢腾。
    水网众多的地理特点大大推动了佛山龙舟文化的发展。唐朝时期,佛山龙舟竞渡进入兴盛时期,发展到明清,佛山龙舟竞渡已进入鼎盛时期。
    “顺德县志记述了明万历顺德籍良臣梁元柱‘赏观竞渡’,清初《广东新语》对龙舟竞渡也有记载,南海《九江儒林乡志》载‘乡人每夏五月,必斗龙舟’。”招惠芬介绍,从各地的地方志、文人的诗词都能反映当时的竞渡盛况。
    由于政治运动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佛山龙舟竞渡经历了起伏与不平衡的发展阶段。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竞技化使龙舟运动向组织化、规范化发展,国内外的交流互动使龙舟运动走向世界体育舞台。 乘此之势,佛山龙舟运动也进入了加速发展期。
    现状:龙舟运动参与主体不平衡
    为进一步了解佛山龙舟运动与佛山社会文化发展的关系,招惠芬开展了“佛山群众龙舟运动开展活动现状”与“佛山龙舟运动员训练现状”的问卷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龙舟运动业余队的参与者包括村民、工人、公务员、学生、个体户等。其中,农民从事龙舟运动业余锻炼占主要部分,在校学生参与龙舟运动人数活动也占一定的比例。
    “就传统龙舟竞渡的参与者而言,村民是重要力量,而现在龙舟运动的参与主体应更加多元化。”招惠芬分析,村民仍然是绝对参与主体的状况不利于龙舟运动的可持续发展。
    佛山龙舟运动训练队人员年龄结构调查结果中显示,20岁以下人员占26.09%、21~30岁人员占47.82%、31~40岁的人员占17.39%、40岁以上人员占8.70%。
    “21~30岁的人员在年龄结构中占最大的比例。”招惠芬介绍,这部分人身壮力大,有充足的训练时间,是业余训练队员中最适合的年龄阶段。20岁以下的人员,在校读书时间较为紧张,但在寒暑假也能有充足的时间进行集训。而其他年龄层的人员还要考虑为家庭经济来源谋求职业,因而业余龙舟队队员人数并不稳定。
    系统的训练对龙舟运动员身体素质的提升起到促进的作用,招惠芬在调查中发现,全市69支龙舟队伍中,能够保持长期系统性训练的队数有6支,占8.70%;训练时间不稳定且不系统性训练的队数有11支,占15.94%;只应付比赛而进行阶段性赛前突击性训练有52支,占75.36%。
    “各区龙舟队的训练水平差异较大,顺德和南海更为出色,顺德乐从龙舟队是职业化程度较高的一支龙舟队,通过企业赞助,教练、龙舟队员都经过专业培养且长期保持系统性训练,九江建有国家级龙舟训练基地,队伍也受到较系统的训练,因此在国内外大赛上屡获佳绩。”
    未来:形成龙舟体育旅游产业
    早在几年前,南海区和顺德区就被中国龙舟协会分别授予“中国龙舟之乡”和“全国龙舟之乡”的荣誉。2009年,我市被中国龙舟协会、中国龙狮运动协会授予首个“中国龙舟龙狮运动名城”称号。2013年,佛山市龙舟协会成立,同年,佛山又成为“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推广城市”。
    招惠芬认为,龙舟运动在佛山得以良好发展得益于优越的自然环境、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雄厚的群众基础、ZF对发展龙舟运动的重视等优势。“中国龙协积极促进龙舟训练基地的多元化投资,在顺德兴建了高水平的龙舟训练基地,完善了硬件配套设施。”
    然而,佛山龙舟运动的发展依然面临着传统龙舟运动文化流失、社会参与程度不高、人员结构老化、参与主体不平衡、资金瓶颈等问题。
    “佛山一支龙舟队伍正常维持一年的训练费用需要40万元至50万元,参加一次国际大赛就要耗数十万甚至上百万元,充足的资金保障必不可少。”招惠芬调查发现,由于ZF出资有限,而寻求企业的持续资金资助又比较困难,龙舟队伍成立几 年就解散的现象在佛山范围内普遍存在。因此,拓宽筹资渠道,充分发挥社会力量,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那么,龙舟运动的出路在哪里呢?招惠芬认为,竞渡虽然在水上,但出路在岸上。在ZF层面,应对龙舟运动加大宣传力度和提供财政保证,为龙舟队与企业联姻搭建平台。“依靠ZF的支持,鼓励和引导有实力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参与龙舟运动的市场开发,拓宽龙舟运动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解决龙舟运动发展的资金瓶颈问题。”同时, ZF应通过制定相关的龙舟产业扶持政策,镇、村、企业联动的创新发展模式,多渠道筹集资金。
    此外,举行龙舟赛事与发展地方经济相得益彰,因此,“龙舟搭台,经贸唱戏”的双赢思路应该重视。“借助举办高水平的龙舟赛事,将经贸、旅游、文化、娱乐、国际交流等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社会效应,提高竞技水平、提升城市形象。”招惠芬认为,把民族特色的大型赛事活动与区域旅游资源整合在一起开发,形成龙舟体育旅游产业,可拓宽龙舟运动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另外,还要加大对龙舟运动的普及力度,加快龙舟人才的培养。“在高校中开展龙舟运动课程,进一步普及龙舟教育,开设专门的教练员、裁判员培训班,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招惠芬介绍,佛科院近年也开设了与龙舟相关的选修课程,内容以文化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课程以文化传承和人才培养为目标。
附件: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论坛开设目的:推广叠滘特色龙船文化;提供一个分享交流平台。
定位:
以民间视角发展龙船文化

佛山发展龙舟运动优势明显

对话
佛山发展龙舟运动优势明显


龙舟队员在奋勇划桨。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体育学院体育教学部主任,1994年广州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毕业,2006年在华南师范大学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获教育学硕士。个人曾主持省体育局科研课题1项,参与省体育局科研项目课题3项,主持并完成市哲社科学课题1项,参与并完成市哲社科学课题1项,主持完成校级科研课题2项,撰写并发表了学术论文14篇。
    佛山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河
    网交错,独特而优越的自然水域孕育了佛山悠久的龙舟文化。招惠芬通过问卷调查、文献资料搜集、对比分析、专家访谈、数据统计等方法,全面梳理佛山龙舟竞渡发展的历史,对开展和推广龙舟运动的目的意义、对竞技龙舟运动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
    佛山文化周刊:
    为什么要选择“佛山龙舟运动开展现状及其发展对策的研究”这个课题呢?这项研究有什么价值?
    招惠芬:
    佛山是著名的岭南水乡,龙舟运动民众基础深厚,被誉为“中国龙舟龙狮运动名城”。推广龙舟竞渡,不仅能锻炼人们的体魄,还能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增强人们团结协作、勇于拼搏的精神。
    我读硕士的时候 是学体育人文社
    会学,当时师兄做了很多龙舟方面的研究课题,如《中国龙舟社会品格》《中国龙舟运动发展的研究》《当代龙舟社会文化研究》等,这让我开始接触龙舟文化。佛山水网众多,每到端午节都会有龙舟活动。有一年端午节,邻居邀请我去吃龙舟宴,宴席后进行龙舟赛,十分热闹,那画面至今还记忆犹新。因此,我便开始关注龙舟运动。
    此课题研究是对佛山居民在当地举行龙舟比赛时人们的态度和龙舟运动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进行调查,分析了佛山龙舟运动与佛山社会文化发展的关系、存在的问
    题,探析佛山龙舟运动发展,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希望能为ZF相关部门作决策提供参考和借鉴。
    佛山文化周刊:佛山龙舟运动的自然环境优越,这里进行国际赛事的赛道或民间竞渡的水道有些怎样的特色?
    招惠芬:佛山的水道比较多,而且都非常有特色。2012年在东平河段潭州水道举行国际龙舟邀请赛,整条潭州水道有20多公里长,“硬件设施”优势明显,赛事的调度都有充足的赛道距离和空间。潭州水道还被一个小岛截开,大船可以从外航道行驶,即使不封航,也不会影响比赛的进行。
    此外,南海叠滘的弯道漂移闻名海外,它的水道弯度大、水流速度急。端午节前后,数十条龙舟在S、C、L形的水道和直道中比试速度和技巧,看得十分过瘾。而西樵山端午有“半山扒龙舟”的习俗,在西樵山天湖公园,游客可以观赏到“一时鼓声辟浪四山动 棹影击云万剑挥”的龙舟飞渡壮观景象,也可以在群山尽染、水光潋滟中欣赏龙舟赛的独特味道。这些自然环境对于龙舟运动的开展是得天独厚的。
    佛山文化周刊:港澳台对龙舟运动也十分热衷,佛山龙舟运动的管理体制与他们有什么不同?
    招惠芬:体育管理体制分为社会主导型、ZF管理型和社会主导与ZF管理结合型三种。粗看起来,港澳台三地的体育管理体制都应是社会主导型。
    台湾龙舟协会的特定组织目标决定了台湾的龙舟运动基本上是以民间自发而零散的方式存在。在以竞技体育为主导选择、全民健身真正落实尚待时日的体育管理体制中,台湾龙舟协会只能将自己的组织目标及架构选择设定为以维持生存为导向。
    香港龙舟协会的组织架构则呈现出竞赛导向型特征,倾力打造国际化品牌赛事,而这种特征的出现,表面上看是其龙舟协会组织目标的指向所致,但根本上来说,正是来自于其体育管理体制的总目标对它的根本要求。而佛山多年以来一直以社会主导与ZF管理结合型为主。
    佛山文化周刊:这个课题研究的成果是否有运用到现实当中,研究还会有后续吗,会如何完善?
    招惠芬:在我看来,运用可以从两个方面体现。一是为做这方面研究的人提供资料参考,他参考了我的资料证明我的研究得到了运用。此外,这个研究也是对ZF在发展龙舟运动上的建议,如果ZF接纳了这个建议,也是对成果的一个运用。
    通过该课题研究,我理清了佛山龙舟运动发展的现状,也为其发展提出了建议。未来,我还会继续完善本课题研究,计划从龙舟运动人才的培养、龙舟运动经营管理和引进体育中介组织方面探讨。
    采写/佛山文化周刊记者 洪晓诗摄影/佛山文化周刊记者 戚伟雄
附件: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论坛开设目的:推广叠滘特色龙船文化;提供一个分享交流平台。
定位:
以民间视角发展龙船文化

TOP

对于佛山扒龙船的现状有研究

TOP

去了佛科院一个学期,就看了龙船沉在水里一个学期

TOP

返回列表